搜索 解放军报

“兵专家”的冲锋:让战车回归战位,是他不变的梦想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祖来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0-10-09 14:51:26

“兵专家”的冲锋

■王祖来

说起“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俊凯,联勤保障部队某团官兵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身为二级军士长的他,不仅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他24年的军旅路上,更有一连串的军功章在陪伴着他。

闪亮的人生,伴随的往往是非凡的志向。

联勤保障部队官兵把“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作为信仰追求。张俊凯更是紧盯战场,练就过硬技能,以“工匠精神”守护着车辆装备,成为该领域的一名“兵专家”。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当张俊凯所在受阅车队徐徐驶过天安门广场时,兴奋地守在电视机前的亲人们却没有看到张俊凯。

很久以后,他们才知道张俊凯跪坐在车辆后部密闭的方舱里,一手杵着车厢底板,一手紧握对讲机,两眼死死盯着车厢底部的小孔。密布在额头和两鬓的细小汗珠一滴滴落下,一段段白色虚线在他的视线中接连闪过。直到受阅车队顺利通过检阅,记者的镜头里也没有捕捉到一张张俊凯的照片。尽管受阅的战位不同,但他与徒步迈过天安门广场的战友一样心潮澎湃,激情难抑……而他总结的新检车法更是功不可没。

刚到阅兵方队时,方队已建立了一套检车体系。从理论上说,这种模式十分完备,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检查内容多、流程复杂、耗时长,且容易出现遗漏。

为了使检车流程更加简洁高效,细心的张俊凯大胆创新、总结了一套新的检车法,得到阅兵指挥部后装保障组专家的赞誉。很快,张俊凯创新的检车法被推广到各装备方队。

像这样在大项工作任务中崭露头角,张俊凯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1996年12月,17岁的张俊凯应征入伍。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期望,张俊凯很快融入部队这个火热的集体,在新兵营训练中两次获得嘉奖,顺利进入司训队学习驾驶技术。一天,张俊凯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告诉他,他的弟弟在一场车祸中走了。张俊凯顿时呆住了……弟弟的突然离去,让张俊凯手中的方向盘变得十分沉重。那段时间,战友都主动替他站岗执勤,就连平时一贯严肃的连长也变得温柔起来,安慰他:“以后,我们就是你的兄弟!”战友的关心,给了他坚强的力量。调整好心态,张俊凯找到领导主动要求调到修理所。他说:“开车,只能保一车平安;修车,才能保更多人平安!”

那年,张俊凯进入院校深造。刚进校园的张俊凯什么都想学,教员拉过他的手说:“精神可嘉,不过,你手上这茧子好像还不够厚啊!”听了教员的话,他打电话给自己的老班长。班长告诉他:“教员这是告诉你,欲速则不达。”

张俊凯这才恍然大悟。

实习车间旁有一处停车场,停放着许多报废车辆。车上的零配件不知被他拆了多少遍。人们看到的他,经常是一脸灰、两手油。两年的求学生涯,只要有实践课,他总是站在最前排;只要有操作机会,他总是第一个举手,最后一个离开。各种车辆部件的立体结构图,都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张俊凯顺利通过各科考试,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毕业离校时,教员握着张俊凯粗糙的手,欣慰地说:“现在你手上的茧够厚了。”

走出校门的张俊凯,一到单位就干成一件大事。2002年夏天,张俊凯所在单位要建设全军首个驾驶专业电子考试训练场。负责提供电子设备的厂商愿意接手训练场的配套设施建设,但张口就要50万,单位实在拿不出这笔钱。

在大队长一筹莫展之际,张俊凯主动揽下了任务。大队长却心存疑虑,学成归来的张俊凯是有两下子,可训练场设施建设和汽车修理是两码事,厂商敢要50万,除了市场行情,也是看准了他们干不了这活儿。

张俊凯自己也没底,但“不让部队多花一分冤枉钱”的信念支撑着他,向自己发起挑战。拿到设计图当晚,他把床铺搬到了修理车间。仅学过简单识图的他按图索骥,从零开始。周末,他要么扎进图书馆,要么往人家修理店、电焊店、油漆店里钻,忙前忙后地“偷艺”。

7月的修理车间,温度经常高达40摄氏度,两台切割机同时作业,噪音非常大。张俊凯经常头疼失眠,裤子上烫得全是洞,眼睛也因长时间电焊作业得了“电光性眼炎”。但不到两个月,他就加工出100多个立柱和配件。这是张俊凯用600多根各型钢管和几百块角铁焊接而成的,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5000多个焊点,仅切割用的锯片就打坏了几十个。

训练场建成了。而张俊凯做到这一切,只花了不到10万。张俊凯的胸前,挂上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三等功奖章。

姓军为战,不忘初心。这是张俊凯始终坚守的信念与追求。

2005年,张俊凯到上级部门一个维修中心学习。有的战友都奔着高档车,他却一个劲儿蹲在那些老旧军车前。“绿军车连着战斗力,单位既然派自己来学习,就一定要把军车研究透,让这些‘功臣’病着进来,好着出去。”他下定决心,把上级配发的所有车型都学透。

凭着对军车的无限热忱,张俊凯攻克了一项困扰部队多年的高寒地区保障难题。

2008年隆冬,一场实兵实装演练在某地域拉开战幕。降温、降雪,寒潮预警,在场的柴油运输车毫无例外地都“趴窝了”。为能随时应对紧急情况,大家轮流排班,每隔两小时就把车辆发动一次。这不仅加大了保障难度,也给驾驶安全带来隐患。张俊凯十分忧心。

演练结束,张俊凯想解决严寒条件下柴油车启动难题的想法并没有停止。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经过反复论证,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技术定时启动热机的思路日渐成熟,初步试验获得了成功。为进一步检验成果,张俊凯带着试验设备一路向北……

一月初的满洲里,气温直逼零下40摄氏度。

夜深了,小小的边城安静祥和。某部招待所的小院里,三辆东风运输车急行灯接连亮起,紧接着,发动机启动运转。其中一台车的驾驶室内,张俊凯对着录音笔仔细地记录着试验数据。

“发动机温度升至60,车辆自动熄火,用时13分22秒……”按下暂停键,张俊凯从衣兜里掏出纸巾,轻轻擦了擦鼻子。从哈尔滨到满洲里,一连两个多月的感冒犯了好、好了犯,鼻翼已经被擦“秃噜皮”了。

回到房间,记录好测试数据,他把大衣裹紧,靠在床头养神。再过一小时,还要进行下一轮测试。之所以把时间选在夜里,因为夜里气温更低,数据更有说服力。

张俊凯辗转千余公里,记录了上千组实验数据。经过一次次研究摸索,实验获得成功,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那以后,每年冬训,凭借为发动机穿上的“保暖衣”,汽车兵斗风雪、战严寒,再没有了后顾之忧。

骑兵爱草原、水兵爱大海、飞行员爱蓝天,如果你问张俊凯爱什么,他一定会说,修理车间是他一生的最爱。让战车回归战位,是他不变的梦想。

“困难面前不低头、危难时刻显身手”,是战友对张俊凯的评价。张俊凯却说,他不过是把手艺用到了关键处、把责任尽到了需要时。

一天,张俊凯随运输队赴朱日和参加跨区演习任务。正值炎炎夏季,张俊凯全程担任修理工兼驾驶员。数十台车辆组成的长龙向草原深处机动。整整3天,张俊凯几乎没怎么休息。

演习车辆一来一回,有着近20摄氏度的温差变化,很多车辆的零部件因热胀冷缩出了毛病。3天行程,部队机动,张俊凯坚守驾驶岗位随队前进;部队休整,张俊凯就奔波各个点位检修车辆、排除故障。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开车、修车,吃饭、喝水,常常连厕所都顾不上去。

虽然队伍里不只有张俊凯一名修理技师,可每到紧要关头,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总是他。

机动至一个县城时,驾驶野战抢修车收尾的张俊凯突然闻到空气中一股焦煳味。焦煳味虽然很淡,却长久不散。张俊凯敏锐地意识到,是某台车辆的轮胎摩擦出高温烧煳了。他立即在对讲机里汇报了情况,并强调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指挥员下令,靠边停车。张俊凯跳下车,边向前小跑着边检视着车辆状况。当靠近一辆油罐车旁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油罐车左前轮就像一个火炉,稍稍靠近一点,热浪就会让人窒息。

“要爆胎了。你们退后,让我来!”他迅速疏散周围的战友,抱着一桶凉水冲进了热浪。半蹲在高温轮胎前,他小心翼翼,一捧水接一捧水地往轮胎外壁上浇,水花刚洒到轮胎上就迅速汽化成大量白雾。

50米开外的战友,依稀能听见白茫茫的水雾里不时传出的“滋滋”声,他们都替张俊凯捏着一把汗。浇完两桶水,轮胎的温度渐渐降下来。张俊凯抹了一把汗,又提起工具箱滑进车底……一小时后,故障排除。油罐车重新上路,部队顺利到达朱日和。

草原腹地,并不是一马平川,进场后的路线全是沙漠化土质,有些路段甚至“上坡不见路、下坡不见天”。在一个U型坡的隘口,前方的医疗车无论怎么轰油都只是原地打转。

张俊凯见状叫停了驾驶员,让他换着驾驶自己的车。凭借对离合与油门的出色掌控,张俊凯驾驶着医疗车缓缓爬上了坡顶。当张俊凯下车后,却发现自己的“家伙什”竟撂在了半坡上。因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修理车离合器损坏彻底趴了窝。

天下着雨,路面更加湿滑。张俊凯安慰战友,让他赶紧驾驶医疗车去追赶部队。战友离去后,张俊凯靠在引擎盖上,连绵的细雨滑过脸庞,混着泥土滴在衣襟上。作为一名修理工,自己的车掉队了,这种心情太难以言表。换离合器时间肯定不够,没有离合,车能不能开?张俊凯思索着。沉思了片刻,他果断开门上车,挂上空挡、放下手刹,车子加速后溜。到了坡底,他迅速点火、挂上倒挡、脚踩油门,“轰、轰、轰”,车子开始向U型坡的另一端倒车冲刺。到了极限高度,他又把车熄火,利用相同原理向前溜车,再次发动车辆向前冲锋。重力和惯性作用下,挡位、转速与油门的完美配合,给这台修理车装上了崭新的“离合”,让它在U型坡里荡起秋千,而且越荡越快,越荡越高……

“不让一辆车掉队!”是张俊凯出征前立下的誓言。带着这样的信念,张俊凯开着这台没有离合的维修车和战友们一同发起了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