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前行的力量:北部战区总医院探访邹衍老将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韩 光 谢智伦 崔 浩 责任编辑:王韵
2021-09-26 06:59:23

前行的力量

■韩 光 谢智伦 崔 浩

今年9月3日一早,我们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探访了邹衍老将军。沈阳前一天因为刚下过一场雨,天空瓦蓝瓦蓝的,空气格外清新。即将106周岁的邹衍老将军这天醒得比平时早,精神也不错。

“不仅是因为你们要来,也因为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邹衍的大女儿邹立立说。

邹衍有三个女儿,平时轮流照顾他。

1915年11月,邹衍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石角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邹衍只断断续续地念了5年书,便辍学回家。

1929年,14岁的邹衍听说县里来了红军,立刻赶去报名,但因为他年纪小,个子又矮,没被选中。回家后,邹衍先是加入儿童团,参加了禁烟禁毒、破除迷信等多项任务。经过斗争锻炼,他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并很快成为一名共青团员。1930年9月,邹衍被兴国县苏维埃政府送到红军学校学习。他参加红军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一天,邹衍和战友们在学校附近田野里演习,毛泽东同志带着警卫员恰好经过。大家请求毛主席讲几句话,他高兴地答应了。

那次,毛主席给大家讲了一个“分”字。“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毛主席联系实际讲解了为什么要打土豪分田地,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压迫,以及革命的目的。

“当时,听过毛主席的讲述后,我逐渐认识到土地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地主豪绅不种地,不劳动,可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农民租种地主豪绅的土地,打的粮食都被他们收租收去了,这就是剥削……”毛主席的话,让邹衍茅塞顿开,真正明白了革命的意义。“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会铁心跟党走,革命到底。”在以后的日子里,邹衍多次跟家人讲起听毛主席讲课的情境和当时无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在女儿们的眼里,邹衍是位极其严格的父亲,特别是经常教育她们不要浪费。

一次,邹衍午饭后回家,见还没收拾完的饭桌上有两个饭粒,板着脸将女儿们叫了过来。除了惩罚女儿们背诵《锄禾》外,他还给她们上了整整半小时“课”:“长征时,如果不是战友把自己的干粮匀给我一些,我哪能活到今天。你们必须从小就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1935年,邹衍跟随部队穿过草地,进入川甘交界的高山地区。两个多月来,由于天天行军,再加上吃不饱饭,大家的身体都已经非常虚弱,邹衍和几名同志掉队了。

一天,当邹衍一行翻越一座无名大山时,在半山腰遇到了红军总政治部机关的司务长李庭序、通信员吴多禾以及一名背着大铜锅的炊事员。

当时,炊事员已是筋疲力尽,把锅放下后,躺在路边直喘粗气。考虑到100多人都要靠这口锅做饭,说什么也不能丢下。大家商量后决定,由两个人抬锅,其他人挑着行李,争取尽快追上大部队。

当他们终于翻过一座大山,来到一个村庄时,天已经快黑了。于是,大家决定在村外的一个打谷场过夜。晚上,邹衍又累又乏,饭都没吃,就蜷缩在火堆旁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肚子饿得直叫的邹衍想吃点干粮继续赶路,却发现头天夜里自己绑在铜锅上的那一小袋干粮不见了。

粮食在那个时候就是命,长征路上没有吃的,就意味着走不了路。邹衍越想越痛心,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时,吴多禾从自己干瘪的干粮袋中倒出了一小碗青稞炒面,递给了邹衍。

“在那样艰难的时候,把自己所剩无几的粮食分给我,等于拿自己的命来救我的命!”邹衍讲到这里,神情十分凝重。

三个女儿将父亲讲的“一碗青稞”牢牢记在了心上,以后吃饭格外小心,生怕浪费。

还有一次,邹衍从纸篓里捡到一小截铅笔头,严肃地对女儿们说:“我念书时,家里买不起纸笔,便经常帮有钱人家的孩子研墨。只要研好一盘墨汁,我就可以得到几张纸或一截用剩的石笔。这小截铅笔头还能写些字呢,咋就扔了呢,你们不觉得心疼嘛!”

女儿们委屈地看着已经无法捏住的铅笔头,不知如何是好。邹衍将铅笔头固定在一截树棍上后,交给女儿:“你们看能不能用,看还能写出多少字来!”女儿们听后,深深敬佩父亲。

此外,女儿们穿衣服一直是大的穿不了,留给小的穿。邹衍的小女儿邹军军说:“我从小就捡姐姐穿过的衣服穿,有时候衣服较大,穿上去不合身,像是穿了一件大褂,所以小朋友们开玩笑地叫我‘邹大褂’。”

1955年,邹衍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告诫女儿们:“你们绝不能搞特殊化,要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

组织上给邹衍配了专车。但从小到大,无论刮风天还是雨雪天,姐妹三人都是骑自行车或者挤公交车上下学。

还有一次,军区政治部大礼堂放电影。两名战士有工作不能离开岗位,便将电影票送给了邹衍的大女儿、二女儿。姐妹俩兴高采烈地打算去看电影,却被邹衍拦下,并让人把那两名战士的电影票换成了下一场。邹衍对两个女儿说:“看电影是战士的权利,这场看不上必须让他们看下一场,你们不享受这个待遇。”

“当时,我们对父亲的做法不理解。后来,我们才明白,他这是让我们树立遵守规定的观念啊。”邹立立说。

邹立立新兵下连时,被分配去养猪。她对这项工作一窍不通,就向有经验的战友请教,每天坚持写养猪心得。不久后,她逐渐掌握了猪的习性,饲养起来得心应手。还有一次,赶上母猪产仔,她守了一天一夜。一名战友知道她的家庭背景后,问她:“你父亲当大官,你怎么还去喂猪呀!”邹立立回答:“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组织让干啥就干啥,我不会利用父亲的关系的。”

邹衍的二女儿邹竞竞曾在部队的一家疗养院当护理兵。邹竞竞从小特别爱干净,帮患者清理呕吐物、擦身体、洗脏衣服……这对邹竞竞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她从没有向家人朋友们抱怨。

有一次拉练时,邹竞竞的脚上起了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可看到一名体质较弱的战友掉队了,她将战友的一部分装具背到自己身上。一路上,为了给战友鼓劲,也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还给战友讲起了父亲讲过的革命故事,一直讲到抵达目的地。

邹衍的小女儿邹军军,先从工人干起,后刻苦学习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81年全国兴起“全民学科学”。单位在挑选讲解员时,有同事担心如果接受这项任务,会影响自己的科研工作。但邹军军愉快地接受了,每天背记大量的解说词,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科研任务也没落下。1984年,邹军军在产假还没休满时,得知所里引进了一批新仪器,需要人手,便立刻返回所里,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工作,让大家备受感动。

2015年,邹衍过百岁生日这天,三个女儿给他写了一封温暖的家信,言语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佩和感谢。“亲爱的爸爸,您从前给我们讲参加革命的故事,告诉我们进步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正因为这些教诲,我们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并各自拥有幸福的家庭。在我们眼中,爸爸永远是个既严厉又慈祥的爸爸,更是个伟大的爸爸,我们永远爱您!”

那天,邹立立告诉我们,她们姐妹三人经常会聊起各自的成长经历,想起父亲以前经常对她们说:“记住,你们是我的女儿,要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绝不向组织伸手,干啥都要干出色……”她们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都尽心地干工作。她们也希望这样的家风能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