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兄弟單位的英雄事跡激發官兵敢打必勝的戰斗精神?請看新疆軍區某紅軍團——
互學共傳,匯聚打贏“源動力”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黃宗興 特約通訊員 史建民 唐超山
重新裝訂火炮諸元,修正射擊參數,屏息。
這一刻,宋海洋耳邊的風似乎靜止了。遠處的靶機開始飛速移動,短短幾秒間,他果斷下達射擊指令。
“轟!”一輪齊射過後,全連打出“滿堂彩”!見此情景,作為新疆軍區某紅軍團反坦克導彈連連長的宋海洋內心格外平靜,“只想著打出我們應有的水準,不能給紅軍師丟人”。
宋海洋心里一直較著勁。這股勁源自各部隊在“精神”層面的無形較量——“紅軍師精神”“邱少雲精神”“雪楓精神”……自新疆軍區在駐訓部隊中開展紅色基因互學共傳教育活動以來,宋海洋筆記本里,密密麻麻記滿了學習體會。
從“嚴守紀律、顧全大局、自我犧牲”,到“實打實、硬踫硬、心連心”,再到“赤膽忠誠、崇文尚武、機智勇猛”……在探尋紅色基因精神內核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官兵意識到,“這些精神都蘊含著忠誠使命、敢戰敢勝的打贏底色”。
當他們把自己的“紅軍師精神”放入這麼多英雄部隊的坐標系中考量,一種緊迫的憂患意識越發緊繃著官兵們心弦︰與同樣秉持優良傳統的兄弟部隊比,我們的實力就一定更強嗎?
比起宋海洋,“猛虎三連”連長劉威的憂患感更加強烈。
秋分時節,“猛虎三連”組織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域進行登山訓練,因體能分配不科學、戰斗編組不合理,全連花了很長時間才勉強登上峰頂。
看到連隊登頂後的狼狽樣,再回想起這段時間集中學習其他部隊的英雄事跡,連長劉威帶領官兵集體反思︰“跨軍兵種把連隊和其他單位放在一個大盤子里比較,‘猛虎兵’每一次都能勝出嗎?”
從那天起,“猛虎三連”增加了一項每天必訓內容︰負重弓箭步。主要結合高原遂行任務需要,提升下肢力量。同時,區分不同坡段研究“Z”型和“S”型登山方法……精心準備半個月,全連再次發起登頂挑戰,最終以出色成績“一雪前恥”。
一堂堂紅色基因互學課,一套套英模故事營養餐,一次次打贏差距大反思。通過對照紅色基因互學共傳教育材料里鮮活的榜樣,官兵們不斷查找自身差距,匯聚激發精武打贏的“源動力”。
紅九連上士王岩是團里響當當的狙擊能手。可第一次高原實彈射擊成績很不理想,不同氣壓、不同風速、不同含氧量等因素都影響了他的正常發揮。
雖然高原環境很苦,訓練起來很難,但王岩總感覺自己與“邱少雲精神”“雪楓精神”等光榮傳統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內心升騰出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為了搜集、分析高海拔地區人員和裝備數據,他在荒無人煙的地方一趴就是一上午,即使嘴唇裂開了口子,臉頰被紫外線灼傷也渾然不覺。
他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找回平原上那個一槍制敵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