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战鹰方阵”在转型中跃升!他们这样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典宏 许浩杰 责任编辑:张硕
2022-05-19 06:31:01

一位营长的打赢底气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许浩杰

夜幕低垂,战鹰归巢,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一场跨昼夜飞行训练刚刚落幕。

走下战机,某直升机营营长薛锋马不停蹄奔向营部。随机复盘,薛锋逐一对飞行员进行能力评估。

任营长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对全营作战能力进行一次“回头看”,是薛锋的习惯。

从作训科技术检查主任到直升机营营长,薛锋这两年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上任当天,机库里停放的一架架新型战机,让薛锋喜不自禁。一看花名册上的人员构成,薛锋又压力顿生。

与飞行员谈心摸底数,针对“短板”订计划,紧盯作战探路子……从此,薛锋的工作节奏按下了“快进键”——

铁翼飞旋,从朝阳初升到月上树梢,薛锋带领大家练弱项、补短板、强能力。在旅里统一筹划下,薛锋带领飞行员与防空部队过招、与海军部队共练、与空军部队联演,航迹遍布南国山林、深海大洋。

斗转星移,一个“拳头营”在磨砺中快速成长。在最新的一次“回头看”中,薛锋发现,该营又有14名飞行教员通过了资质考评。

“部队转型重塑,个人‘凤凰涅槃’。”谈到人员能力素质的变化,薛锋欣慰有加:飞行员贺卫华担任连主官3年多,带领连队解决了多个转型中的训练难题;飞行员吴涵担任营参谋2年,在各项演练中表现不俗;飞行员鲍云羚苦练精飞,被旅里表彰为“强军标兵”……

从新弹试射到难题攻关,从红蓝对抗到综合演练……一批批飞行员在磨砺中快速成长,也对制胜未来战场有了更深思考。

在薛锋看来,人才向战转型的速度有多快,他们打赢的底气就有多足。

“战鹰方阵”在转型中跃升

——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直升机营人才建设新闻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许浩杰

某海训场,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某营组织实弹射击训练。

视角:营连指挥员

关键词:转变

领航“群鹰”,不仅意味着打头阵,更需培养敏锐的“头鹰”思维

“机群呈楔形飞行,僚机如何与长机更好地协同”“山区飞行,怎样规避雷达探测”……

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准备会现场,直升机营某连连长贺卫华径直走上台去,开始规划航线,而旅指挥员则“退居幕后”,当起了“顾问”。

“与以往相比,营、连单独编组参加演训活动渐成常态。”营长薛锋向记者介绍,“这对营连级指挥员筹划、组织战斗行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营连长领航“群鹰”意味着什么?薛锋说,“领航‘群鹰’,不仅意味着打头阵,更需培养敏锐的‘头鹰’思维。”

培养“头鹰”思维有多重要?一次火力突击演练,让薛锋有了切身感受。飞行中,该营抽组的直升机编队遭遇“敌”强电磁干扰。飞行指挥员迅速反应,多措并举……战机编队却始终未能突破对手的电磁干扰。

“运用战机上的新装备,完全可以摆脱电磁干扰。”演练结束,飞行指挥员进行反思,“一遇紧急情况,脑子里全是电台!”

这一案例,成为薛锋关注的焦点:武器装备在更新换代,战争形态在深刻演进,领航“群鹰”的“头鹰”,如果不转变观念,把明天“打什么仗”“和谁打仗”“怎么打仗”搞明白,何谈明天战场上打胜仗?

在旅里支持下,该营开办了“雄鹰讲坛”,从电磁攻防到夜战夜训,从空地协同到联合作战,边讲边组织营连指挥员剖析,并结合训练与演习任务积极实践。

在此过程中,营连指挥员的“头鹰”思维渐渐形成。他们在“阵痛”之余,找准了实战化训练的突破口——

突出信息制胜。对营、连年度训练计划和评分标准进行调整,对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课目进行细化,展开强化训练。

坚持数据支撑。让每一次升空都成为积累数据的过程,在不断挖潜中为训练提供数据支撑,决策指挥更加突出“数据当家”。

着眼联合谋战。进一步拓宽“朋友圈”,主动与兄弟部队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共享战法训法……

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直升机必须扩大作战半径、应对各种情况……该营紧盯明天起跑,聚力体系作战,围绕难题攻坚,在训练场上燃起向战转型的熊熊火焰。

盛夏,某海域云飞浪卷。完成编队实弹射击任务后,薛锋带领机群归航。没想到“敌情”在此时出现。薛锋灵活调整战机编队,带领机群成功突围,再次为该营向战转型的航迹添上一笔。

日落海平,霞光万丈。临海望远,这群营连指挥员的头脑已很清醒:领航“群鹰”,目光必须紧盯下一场战争。

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员研讨战术战法。

视角:营参谋

关键词:淬火

表面上看是“十指弹琴”,实质上需要能量集中爆发

白云下,海天间,一场综合演练展开。数架战鹰低空出击,精准锁定目标,导弹呼啸而出……

捷报传来,一直守在“中军帐”内的直升机营参谋吴涵笑逐颜开。

两年前,吴涵由飞行员改任营参谋,开始了军旅生涯的新一轮冲锋。

这注定是一场艰难转型。与飞行员驾驶战机不同,营参谋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参谋业务技能,还要精通直升机战术、战法运用,熟悉各种机型的火力配置和装备性能,要能站在营级指挥员的角度统筹谋划、制订方案。

“工作强度很大。”这是吴涵任营参谋后最直接的感受。当时,吴涵并没意识到,这种强度来源于整个陆航部队的升级转型。

新战机列装,“合成鹰群”初具规模,大强度跨昼夜飞行训练、多机战术训练成倍增加,营参谋需要综合考虑机长和副驾驶、机长与机长之间的配合程度,了解每个人的训练动态。

随着训练大纲更新换代,训练课目全面优化升级,营参谋不仅要对照上级下发的标准,制订翔实的训练计划,还要使计划契合单位实际。新课目、新内容多,需要整理更新的飞行训练教案数量也“水涨船高”。

随着陆航使命任务从支援辅助型向主战主用型转变,部队参加演习、比武的机会越来越多,自由空战、红蓝对抗、体系攻防成为常态,火力协同、指挥协同、保障协同都是营参谋要做的“功课”。

“作为参谋,表面上看是‘十指弹琴’,实质上需要能量集中爆发。”吴涵感叹,过去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已经跟不上改革强军的时代步伐。

那一年,上级下发通知,决定选调人员参加新大纲编修集训,由各军兵种官兵共同参与,论证战法训法的可行性。

这是推开体系之门、迈向联合战场的一次新尝试,也是锤炼参谋人员能力素质的好机会。吴涵当天找到营长薛锋,主动请缨参加集训。

刚开始的新鲜感,很快被压力感覆盖。学习各军兵种联合作战资料手册、掌握各类武器装备性能、编写涉及各军兵种的战法教案……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远超吴涵的想象:“仅战术标图,我就要熟记各军兵种海量的陌生战术符号。”

筹划战术行动,不仅要综合考虑气象、地形等因素,还要考虑与兄弟部队实现最佳协同,在航线选择、战术战法上寻求最佳方案。

吴涵还记得那次联合演习。他连续几夜失眠,一组组数据不断在脑海中翻腾——

作战方案一次次调整,又被一次次否定。经过反复考量与修改,作战方案终于获批。从情报信息共享屏幕上看到导弹命中目标的那一刻,吴涵觉得“付出的一切辛苦都值了”。

和吴涵一样,该旅其他营参谋也经历着一次次“破茧”。从制订训练计划到拟制演习方案,在一次次“烧脑”中,这群营参谋真正找到了参谋的感觉。

第74集团军某陆航旅组织夜航训练。

视角:年轻飞行员

关键词:催化

奋飞蓝天,不能沉迷于今天的风景,要加速担起明天的使命

风卷云涌,铁翼飞旋。

南国春日,从军校毕业仅一年的飞行员朱祉睿,驾驶战机出色完成超低空对地突击、野外战术起降等险难课目训练。

面对朱祉睿的出色表现,营长薛锋欣慰不已:“这是营里按新大纲施训,缩短飞行员培养周期带来的新变化。按以前的组训模式,要达到他现在这样的水平,一般需要2到3年时间。”

“新大纲要求,年轻飞行员独立执行一般任务的时间,比以往提前不少,时间紧、课目多,老组训模式已经跟不上趟。”薛锋告诉记者,以前组织飞行训练,年轻飞行员基数大,受飞机数量、时间、空域等训练资源限制,容易出现“留守”情况。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该营根据新大纲要求,将新飞行员成长路径由“单通道”改为“多开口”,对难易不等的训练课目,按照“一天多场、一场多域、一域多层”方式同步推进,最大限度盘活训练资源,使年轻飞行员每周训练时间及强度密度成倍增加。

“打通人才成长链路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赢得战场决胜的‘关键下一秒’。”薛锋解释,“如今直升机营指挥岗位更多、教员需求量更大,换茬速度加快,年轻飞行员奋飞蓝天,不能沉迷于今天的风景,要加速担起明天的使命。”

因此,从起步阶段,该营就注重培养他们的指挥素质,塑造他们的体系思维、联合思维能力。

电磁干扰条件下突破重围、险峻山峰间摆脱雷达追踪、超低空飞行处置空中特情……连日来,该营开展多场跨昼夜飞行训练。指挥塔台内,几名年轻飞行员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在塔台开展见习指挥训练,不仅提升了年轻飞行员的指挥技能,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薛锋说,每名飞行员在成为见习指挥员之前,不仅要掌握消防、油料、机务、医疗等保障要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军兵种理论、军事地形学、作战标图等指挥技能。

“责任重了,常常感到现有本领不够用。”飞行员吴燕俊坦言,即使是见习岗位,他们也只有加班加点赶着学,才能跟上训练推进的节奏。

夜色如墨,繁星满天。走下战机,该营“雄鹰讲坛”如期开讲,这一期的主题是联合作战基础理论。学习室内,不仅营连指挥员、参谋在座,不少年轻飞行员也加入进来。

如今,该营将军事理论、识图用图、战术标图等多个训练课目,作为年轻飞行员的“必修课”,逼着他们扩充战斗力“内存”,着力打牢部队联合作战基础。

一条条“考场新规”,催逼着年轻飞行员的思维行动向未来战场聚焦——

考核中,不再只看重年轻飞行员技战术水平,也同样突出指挥信息系统运用,突出信息攻防、对地突防。年轻飞行员首先穿越的是“电磁丛林”。

低空飞行、编队突防,不组织预演,很多年轻飞行员第一次加入编组,也不准先行勘察靶场目标和提前进入考区……

去年,该旅组织海上实弹射击演练,该营“雏鹰”们不输老将,将一架架战机飞到了战技术性能极限,刷新多项纪录。

“年轻时期是飞行员的黄金能力增值期,更是走上重要岗位的最佳准备期,跨过去就能超越自我。”薛锋自豪地说,“雏鹰”时期的“能量储备”带来不少优势,营里一批90后飞行员进入情况快、抗压能力强、合作意识强。如今,他们已走上指挥岗位,带领新一批年轻飞行员加速成长。

“起飞就是迎敌,升空就是作战!”机场上的这行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今天,该旅“战鹰方阵”正在这里加力起飞,飞向未来战场。

(侯向坤、许浩杰摄影报道)

紧盯战争之变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朱 江

习主席强调,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紧紧抓在手里,不断抓出成效。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战略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必须只争朝夕。对照战斗力标准,眼下有些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有的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前瞻意识不足,用人育人还在低层次徘徊;有的培养层次不明晰,系统不完备,机制不完善……这些都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与军队建设发展不够对称、能力素质与履行使命任务要求不相适应,束缚着我们走向未来战场的脚步。

各级领导要有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辨清方位,找准方向,稳步前行。要加强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把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能力素质,树立明确的目标牵引。区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按照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各级人才建设,实现由应急式、补缺式培养向全方位、成体系培养转变。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育体系。要兼顾好现实急需与超前储备的关系,全面摸清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底数;着眼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形成在体系上互为衔接、内容上紧贴需求、模式上协调配套的培养路子,打造指挥、教学、科研等不同类别以及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梯次相互衔接的培训体系;区分不同层次人员类别,突出重点,因材施教,紧贴实战、紧贴部队、紧贴实践,调整更新训练课目,突出模拟化、对抗化、实战化,使理论与实践、课堂与战场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进一步向战转型、向战聚焦。

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也是制胜未来之本。搞实战化训练、抓军事斗争准备,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当今世界,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作战样式深刻变化,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加速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也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打赢未来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必须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衡量人才培养工作,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实战化训练缺什么就研究什么。唯有如此,方能锻造出堪当强军重任的新型军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