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支画笔绘小康:“85后”“写生书记”归园田居富乡村

来源:新华社 作者:韩朝阳 责任编辑:杨红
2021-01-04 08:12:26

一支画笔绘小康

——“85后”“写生书记”归园田居富乡村

新华社记者韩朝阳

在河南省嵩县三合村,冯亚珂(右)指导学生们画画(8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6年前,当冯亚珂计划返乡发展写生经济,家人对他的决定充满疑问:“你可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回村,乡里乡亲怎么看你?”

5年前,当一座楼上宾馆、楼下超市的4层小楼在豫西伏牛山深处拔地而起,气派的楼房引来闲言碎语:“这样大兴土木,多少年来还是头一回,三合村快盛不下这家人了!”

4年前,看到冯亚珂家的宾馆半年营收20多万元,近乎“暴发户”般的成功让村民看到希望,三合村人的热情被点燃。

2016年,三合村命运转折的关键年份,“85后”返乡青年冯亚珂是山村发展的探路人。

冯亚珂的家乡河南省嵩县三合村位于伏牛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地下没矿,山上无林”的三合村曾是这个深度贫困县最穷的村。

“地在山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来,要啥都没啥。”与三合村朝夕相处50余年的村支书武松生用一段顺口溜描述靠天吃饭时村庄的贫穷,“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全村415户人家中130余户是贫困户。”

美术专业毕业又在郑州办过多年培训班的冯亚珂深知原生态村落的价值。“远山、密林、小河、民居,很多学校、画室都需要这样的写生基地。”冯亚珂曾带学生四处写生,每一次出行,家乡的青山、绿水都萦绕在脑海间,“家乡处处都是景,回去发展写生经济,说不定能成。”

冯亚珂在河南省嵩县三合村迎接到村里研学的小朋友(8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15年,冯亚珂返乡劝说父母拆掉自家房屋,建设农家宾馆,接待写生学生。冯亚珂的父亲冯建国寝食难安,家里积蓄就那“仨核桃俩枣”,老宅子的格局也不适合建宾馆,推倒重来,一旦失败,全家人都得喝西北风。

“我性子倔,态度很坚决,算是破釜沉舟。”冯亚珂说。母亲王松霞最宠儿子,娘俩儿一刚一柔,冯建国点了头。那年冬天,拆掉房子的一家人就在塑料窝棚里过冬。

功夫不负有心人。宾馆建成后,凭借多年积累的画室资源,2016年开张半年,宾馆营收20多万元。当年,三合村接待游客2000人次。

“我把后半辈子都押在村里了。”首战成功的冯亚珂兴奋且决绝,赶上脱贫攻坚大时代,他成为当地的“致富明星”,“起初回乡创业,先考虑自己能不能挣钱,如果不挣钱,空口白牙,怎么带动别人?”

冯亚珂的成功让村民看到“真金白银”,也让村干部看到改变山村命运的希望。2016年底,短短两个月,村支书武松生召集村民开了11次动员会,号召大家改建宾馆、发展农家乐,武松生家建起村里第二家农家宾馆。

河南省嵩县三合村一景(8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房间怎么装修?家具怎么选?如何与师生沟通?那段时间,冯亚珂成为村民的“创业导师”,他把“摸着石头过河”得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有了“写生”这个支点,三合村就找到了致富方向。写生亭、文化墙相继落成,老宅院、豆腐坊修旧如旧,红砖墙、平顶房“穿衣戴帽”,穷山村摇身一变,白墙灰瓦、斑斓彩绘与远山近水相得益彰。村子有了神韵,引来70余家画室签约合作,逐渐成了写生专业村,三合村叫响“手绘小镇”的名号。

花甲之年的张星立给学生当模特,在门前石头上坐一晌,就能挣上几十块钱;“羊倌”李九春瞄准学生“晚上看星星,还想吃烧烤”的需求,做出的烤全羊成了受欢迎的特色菜。近两年,25家农家宾馆年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年收入400余万元。

2018年,三合村脱贫摘帽。同年,31岁的冯亚珂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

盘旋在三合村上空的穷云散了,三合村人致富的心气越来越高。看好写生经济带来的机遇,更多在外闯荡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31岁的高彪紧随冯亚珂的脚步,将团队拓展、夏令营等项目带回山清水秀的三合村,仅2019年暑假期间,高彪就接待了万余名游客。年轻一代注册“手绘小镇”商标,成立电商馆、直播间,代销农副产品,与周边村庄共享发展红利。

如今,三合村已发展成集写生、摄影、研学、培训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但三合村的脚步仍未停滞。“未来要结合乡村振兴,真正把‘手绘小镇’品牌做起来,发展更多业态,形成产业集群。”冯亚珂说,“要广聚英才,共同下好这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