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银川舰·银川见:一艘战舰的新生与一座军事文化博览园的崛起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钱晓虎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01-20 07:11:26

银川舰·银川见

——一艘战舰的新生与一座军事文化博览园的崛起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写在前面

贺兰山像一座巨大的屏障,把西北寒流挡在银川平原的西侧。冬日暖阳下,退役的银川舰静静地驻泊在它的新家——宁夏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以下简称“博览园”)内一片开阔的人工湖上。

从远处望去,银川舰高耸的舰艏犹如一片巨型犁铧,“犁”开了大西北与海洋之间的万千阻隔,也“犁”开了西北人对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诸多梦想。

在被冻得结结实实的人工湖湖面上,孩童们骑着各色冰车肆意嬉戏;在湖畔的芦苇丛里,鸟群不时飞起。而在博览园各兵器装备馆里,人头攒动,游客驻足参观各式装备。

“银川越来越有味道了!”伫立银川舰舰艏,尽管有些寒风,但身着藏青色海军大衣的老兵索德胜却不觉寒意。此刻,作为一个新银川人,他的内心感到一阵温暖和惬意。

跨越高山大川——

战舰有了新母港

索德胜是退役银川舰的最后一任政委。

1985年参军入伍的他,曾是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先后参加过20余次重大战备演习任务。2002年,他作为编队政工组的一员,和记者一起参加了中国海军的首次环球航行,遍访五大洲十国十港。

2012年10月18日,是索德胜终生难忘的日子。随着“敬礼,降军旗”口令下达,银川舰上鲜艳的军旗缓缓降落。自此,他工作过多年、征战大洋26载的银川舰完成历史使命,退出现役。

“我的心一天也没有离开过银川舰,它走到哪儿,我就要跟到哪儿。”忆及当时,索德胜依然动情。

随后的一年,是索德胜艰难抉择的一年。退役后的银川舰何去何从?这是索德胜思考最多的问题。他向前来慰问的银川市领导建议:能否让银川舰“回”到银川?可是,青岛与银川隔着数千公里的高山大川,谈何容易?而服役多年的他,也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留在部队还是转身?

“经历了抉择,才能体会到纠结的滋味。”索德胜笑着说。退役后,驻地一些单位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无论选择什么单位,我心里都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在索德胜眼里,银川舰就像自己的亲人,走到哪里都会牵挂。

让索德胜倍感惊喜的是,银川市委、市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接银川舰回家!

“这得下多大的决心啊!”从青岛到银川,军舰不可能沿黄河逆流而上,必须跨越近2000公里的陆路;银川舰数千吨的身躯,不可能整体搬运,必须切割运输,再重新焊接,绝非易事!

“银川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国防建设的决心魄力深深打动了我!”银川市下决心接回银川舰的同时,索德胜也收到了银川市政府的邀请:请他担任博览园的负责人。最终,索德胜作出了一个让家人和同事都惊讶不已的选择:跟随银川舰,扎根大西北,安家黄河滩!

之后1年多的时间里,索德胜特别忙碌。他多次往返青岛、银川和军工厂,协调博览园工程建设和船体修复安装工作。起初,索德胜对于银川舰能不能维护好心存疑虑,但经过多次接触,他发现银川人对银川舰的爱护并不比自己少,尤其是为了建好博览园,银川市相关单位负责人多次到北京、青岛等地协调各项事宜、聘请专业人才。“银川当地对国防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给了我坚持下来的勇气。”索德胜说。

很快,银川开始为银川舰建设新母港。在荒无人烟的黄河滩上,一座现代化的博览园悄然崛起。这是一片距离银川市区40余公里的岸滩,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建设初期,有大量繁杂的工作要完成。为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索德胜和园区工作人员吃住在作业点,每天休息时间不到5小时,“那段日子,我又一次找回刚当海军时的那种感觉”。

经过270余天的持续“会战”,2013年9月12日,博览园正式落成,退役的银川舰迎来新生。现场观众和驻银部队官兵欢呼“银川舰回家啦”的场景让索德胜百感交集、泪如雨下。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银川舰从1976年入列服役到2012年光荣退役,见证了中国海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从1986年被命名为“银川舰”到2012年退役回到命名地银川,银川舰也见证着战舰与城市天涯变咫尺、双拥共建的深厚友谊。

银川舰入驻博览园,实现了“银川舰·银川见”这一银川人多年的愿望,也创造了人民海军军舰退役史上3个第一:第一艘退役后回到命名城市的战舰,第一艘退役后在内陆腹地进行蓝色国土观教育的战舰,第一艘异地拆解、运输、异地组装的退役军舰。

延伸蓝色航迹——

“犁”开国防教育新天地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即使是在寒冬,人们前来博览园参观学习的热度依然不减。一群来自陕北的少年正在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引得不少游客驻足倾听。

“天气暖和的时候,或是双休日、节假日,人会更多,孩子们尤其多。”索德胜说。

“一个人和一支军队一样,最重要的是挺立起精神的脊梁。”银川舰最后一任舰长周永说,银川舰驰骋大洋的历史已经远去,但军魂永驻。告别壮丽航程,冲锋姿态不减,银川舰在国防教育的阵地上正开辟另一条航道。

让索德胜和周永欣慰的是,银川舰回家这股“蓝色海洋大潮”持续在西北大地上浪奔浪涌。一年四季,追寻蓝色海洋的梦想像海浪一样澎湃。“来往游客在探寻和学习军事文化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接受着国防教育和海洋文化的洗礼。”索德胜说。

“银川塞上明珠美名传,银川舰铁甲铮铮铸造雄关,我们劈波斩浪显威武,我们高擎红旗驰骋在祖国的海疆上……”在博览园进行拓展训练的“小水兵”冬令营的学员们,在教官的带领下,唱起了《银川舰之歌》。

“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来到银川后索德胜最大的体会。自博览园开园以来,索德胜带领员工利用银川舰组织“小水兵”军事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让孩子们在银川舰上体验水兵生活,通过组织开展防空演练、军事体能训练、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海洋知识,培养他们的国防观念。

“作为一名爱好军舰、关心海军建设的中学生,从未近距离体验过这么威武的战舰,将来我也想当海军,到军舰上贡献青春和热血!”来自内蒙古的中学生张鹏说。

“银川舰让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人民海军功勋战舰,感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铿锵步履。‘回家’了的银川舰深得西北人民群众的青睐,拓展和丰富了旅游的载体和内涵,开启了宁夏乃至西北地区人民群众关心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展国防教育的新篇章。”银川市文旅集团负责人张帅告诉记者。

这些年,经常有党政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组织人员来博览园接受国防教育。最多的一天,有19个单位2000余人同时在博览园开展活动。“作为国防教育基地,银川舰最大的价值在于精神鼓舞,尤其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索德胜说,“事实上,宁夏这几年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银川舰功不可没。”

驻泊在黄河岸边的银川舰已成为博览园的最亮名片。博览园内,已经退役的一架架飞机、一辆辆坦克、一门门火炮与银川舰共同筑成国防教育的新阵地,不断延伸着银川舰助力国防教育的航迹。

成为新的名片——

填补旅游业态空白

“如果没有银川舰,很难想象博览园会如此引人入胜。”说起银川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名银川市领导如此评价。

8年前,银川舰承载着新的使命,巍巍然耸立于黄河岸边。2年前,作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的博览园再添重量级新成员——海军某型退役潜艇,该艇横卧黄河岸边,与银川舰遥相辉映!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在索德胜看来,正是几任银川市领导对国防教育的接续关注和接力建设,才有了博览园今天的模样。2020年初,银川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协同发展军事文化、国防教育、主题旅游,将博览园作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点。

随即,银川市克服疫情影响,联合多家军工企业,携手推进船舶馆、航空馆、航天馆、兵器馆和电子馆五大场馆建设,丰富旅游产品,锻造国防教育精品,打造一个覆盖海、陆、空、天等多领域的军事文化主题博览园、国防教育基地和西北绿色旅游示范园区。

“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只有一艘军舰。这次来了之后发现,这里又新增了很多体验项目,明显感觉互动体验感增强了,博览园的发展越来越好了。”银川市民张婷坦言,作为一名海军迷,这已是她第三次来园参观。

博览园运营负责人朱蕊介绍,他们增设的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互动中深入了解军事知识、国防文化,近距离触摸武器装备,同时也将博览园原先单一的游览观光,变成一个全链条产业业态,“游客来得越来越多、玩得越来越好。”

“博览园的这一转型,不仅强化了原有景区资源的独特性,还使入园游客以及景区营业额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朱蕊说,现在的博览园,已成为西北闻名的军事文化主题公园。

“银川舰在大西北播下了开展海洋国防教育的种子。”银川市文旅局副局长王芳告诉记者,“从大的视野来看,博览园的建设是银川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填补了宁夏旅游新业态的一项空白,为扩大银川的知名度添砖加瓦。”

记者从银川市相关部门了解到,为丰富旅游业态,银川市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模式发展全域旅游,研学游等一批新业态不断涌现。

“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旅游业蒸蒸日上。以银川舰和博览园为代表的一批新质文旅产品和项目,已成为塞上明珠银川市旅游文化的新名片,展示地方形象的新窗口。”王芳说。

图①:博览园举办的“小水兵”夏令营活动中,参营学生在银川舰前合影;图②:游客参观博览园内的退役潜艇;图③:游客参观博览园内的退役战机。

图片由宁夏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提供,制图: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