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读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永续相传的胜战之道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陆正辉 赵丽丽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2-22 08:55:42

永续相传的胜战之道

——读长篇小说《浴血罗霄》

■陆正辉  赵丽丽

罗霄山脉是湘赣两省的地理分界线,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井冈山就坐落于此。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曾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斗争经验也为我党我军发展壮大提供了科学指南。萧克将军创作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就是以罗霄山脉为背景,用真实而独特的表现方式,反映了罗霄纵队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史实,极具文学和历史价值。

《浴血罗霄》讲述了1933年,国民党5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时,驻守湘赣苏区的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指示,奉命离开根据地,北上另一苏区执行一项不明确的战略任务,由于形势急剧变化,为了保存部队实力,中央同意罗霄纵队南下返回罗霄山脉根据地。这是一个时间跨度为3个月的故事。小说以白描手法再现了当时红军的真实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这篇基于历史事实的作品被评为“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支朴素军队里的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有不顾老乡反对,在敌我交战的危急关头用老乡结婚的两床被子迷惑敌机的参谋李云俊;有摆脱敌人围追堵截之后不顾敌人炮火,席地而睡、安然入梦的红军将士;也有在与饥饿作斗争时,“千百条心想的是马肉,千百只眼睛盯着的也是马肉”的红军指战员……显然,这是一支由平凡人组成的平凡军队,也是一支有血有肉、残存有小农意识,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战火的淬炼中不断剔除落后思想,逐渐变得不平凡的军队。正是从这伟大的转变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令人难忘的细节。这些细节或许与想像中红军将士的言行举止有一定的距离,但又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罗霄纵队官兵们身上。作者萧克将军没有刻意拔高人物,却使小说散发出撼人心魄的真实力量。

小说着力刻画了纵队司令郭楚松这一人物形象。郭楚松本是农家子弟,读过师范,原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兵,在认清蒋介石的反动面目后参加了工农红军。在革命岁月中,郭楚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一名出色的红军指挥员。他率领部队多次转危为安,但也经历过失败挫折;他治军严明、爱憎分明,却不是不近人情、铁石心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敢爱敢恨、未经雕饰的红军指挥员形象。

戎马一生的经历让萧克将军为他笔下的人物注入了活的灵魂,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无论正派还是反派。小说在描绘人物群像时,力求用最符合实际的情节来反映最真实故事,把一个个“脱尽脂粉气的真实容貌”毫不保留地展现给读者。这也是这部小说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作者的经历还让他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段时期,红军发展壮大的原因便是把土地从地主手中夺回来并还给农民,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吸引大批青年参加红军。小说在描写红军艰难转战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住这个关键性问题。劳苦大众在这一过程中也看到了红军是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军队,从而让红军得以绝处逢生。作者还以他人的口吻回答了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失败的“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那个时候没有先进的阶级,不懂得革命的道理”。萧克将军用其作品深刻回答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原因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罗霄纵队在艰难的斗争中取得了最终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的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真实写照。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我们英雄的人民军队传承先辈精神,迎难而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神在永续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