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读《一腔无声血》有感:岂止是疼痛和警醒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欣阁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2-24 13:00:37

“如果说,有的国家对历史的健忘是选择性健忘,那我们自己更多的则是习惯性遗忘。”军旅作家丁小炜在新近出版的《一腔无声血》(上海文艺出版社)中,一句句诘问振聋发聩、一声声感喟掷地有声,“经过了70年,我们国家是否已经能够足以抵御外侮?国人应以怎样的精神状态面对未来?”

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众多文化景观中,长篇纪实文学《一腔无声血》的推出是如此别出心裁又动人心魄。这部作品将温暖的目光锁定那些流落民间、融入尘埃的抗战故事,激赏一群身居草莽、心怀天下的普通百姓,深入发掘、打捞并擦亮在蹉跎岁月和艰难困厄中,那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每一丝洞幽烛微都足以震撼和警醒世道人心。

在作者笔下,这群人无疑都堪称国家的魂魄、民族的脊梁和时代的良心。为了给在抗战中遭受侵害的“慰安妇”们争取做人的尊严和生活保障,山西盂县小学教师张双兵在33载光阴里寻访172位慰安妇,还展开长达20余载的跨国诉讼,自己直落得一身伤病、一贫如洗;高材生王选在人生盛年放弃留美深造、辞退优裕工作,义无反顾地加入日本民间细菌战调查团,一条漫漫无期的细菌战调查和对日诉讼索赔之路,她艰难跋涉了20年仍旧风雨兼程;四川退休职工蒲寒以老迈之躯,在5年多时间里和志愿者们一道寻访、收集和整理了近600多份抗战老兵资料,如果不是决然投身为中国远征军老兵服务的事业,她应该在家含饴弄孙,尽享晚景之乐;唐山普通职员戚辉自费行程两万多公里,足迹踏遍冀东周边26个县市区,历尽千辛万苦推出“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抗战老八路专题,将153名抗战老兵的珍贵存照呈现在世人面前;四川商人樊建川20多年来倾心收集、整理和陈列抗战文物,散尽家财、多方筹资最终建成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抗战主题博物馆……那些苦难挣扎本和他们没有交集,但因为道义之心和悲悯情怀,他们的人生于是陡然转向,呈现出别样的况味和风景。

鲁迅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丁小炜通过《一腔无声血》的泣血书写告诉我们:岁月风干不了历史,那些事、那群人的遭际攸关我们的未来!抗战英雄不容遗忘,血色往事需要温故!

是啊,若不去寻找和记述,一个国家的历史无论留下多少创痛都只能归于尘土、埋没荒草;若没有追忆和警醒,一个民族的精神无论笼罩多少阴霾都只能一枕黄粱、湮灭无声。

当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远赴哈尔滨、沈阳、唐山、涞源、义乌、成都、万州等地的城镇与乡村,平原和山区,闹市与寂野,像考古那样满怀虔诚去审视、咀嚼那些抗战往事,眼底心头总有一种暖流如泉涌动,有一种悲悯油然而生。

作者这种以胸膛行走大地、以真诚抚慰伤痛的血性书写,带给读者的何止是疼痛和警醒。在人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空间却日渐逼仄的今天,当身边“和我有什么关系”式的诘问屡屡冲击耳膜,当看见老人摔倒不出手相扶、歹徒行凶不挺身相助的社会新闻一再刺激眼球,每个人都应深刻反思:先辈留下的烈烈英风浩然之气为何不再,我们从何时冷却了一腔热血?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说:“历史不但是过去的事情,乃是光芒四射的路标,照亮人的现在和未来,教导我们生存的方式。”《一腔无声血》打捞微观历史、为“草根”做传的另类视角,看似沉静无声,却发出了洪钟大吕之音。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英雄抛碧血,化作红杜鹃。丈夫一死耳,羞杀狗汉奸。”如果不是读到这首悲歌慷慨之作,当今年轻人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世界上曾有个铁血诗人名叫陈辉?!在那风雨如磐的年月,这个不帅也不高大的男人“含着泪战斗,笑着脸响枪”,以杜鹃啼血般的果敢决绝,为祖国和同胞唱出了最为壮美的阳刚诗篇。

漫漫书卷,都是不屈的灵魂独白、沉重的生命喘息,我们在抛洒一掬清泪、激扬一股正气之外,能强烈感受到作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炽热之心和强烈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