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源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09 09:45

张静源,原名张守仁,化名舒实夫,1901年10月生于山东省博兴县高渡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后入县城高等小学。16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专科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张静源满怀着爱国主义激情,参加罢课、游行、抵制日货等活动。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积极阅读进步书刊,结交进步师生,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思考革命问题。

1921年,张静源在省立一师毕业后返回原籍,在史口(现属垦利县)小学教书。1923年,受博兴县教育局长晋继清之聘,任教育局督学。1924年后,他远离家乡,在崂山九水、李家庄小学任教,后在青岛礼贤中学(今青岛第九中学)附属小学任副校长。

1927年春,张静源被聘为青岛沧口区宋哥庄小学校长。他办学热心,带头捐献并募集资金,扩建校舍,增设高级班,尽力招收贫苦子女入学并免收一些学生的书杂费,使这所百余人的小学很快增加到500多人。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疯狂屠杀共产党人,镇压革命群众。张静源愤然退出国民党,并于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宋哥庄小学党支部书记。不久,又按中共青岛市委的指示,负责领导沧口、李村、大枣园、南曲、仙家寨、赵哥庄一带党组织的工作。为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筹集资金,建立了广益图书馆,购买了《十月革命》《莫斯科印象记》《马列主义浅说》等大量进步书籍,供党员、积极分子和群众学习研究。

1929年冬,张静源又领导创办了平民夜学班,并苦口婆心地动员了宋哥庄附近30余名青年妇女入班,上文化课,进行革命思想教育。村长刘作澍坚持“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跳出来攻击平民夜学班,胡说什么“臭娘们上学,大逆不道,有伤风化”。张静源义愤填膺,组织了部分进步学员,在一个夜晚把刘作澍弄到校园里绑在树上痛打一顿。刘作澍胆颤心惊,苦苦求饶,这才罢休。

张静源还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在工人中培养革命斗争的骨干。他发动宋哥庄周围村庄在日本富士纱厂(现青岛国棉七厂)做工的50多名工人参加平民夜学班,并亲自去上政治课,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地主、资本家剥削的秘密,灌输革命思想,教育工人为争取自身的权益而斗争。

1930年五四运动十一周年纪念日那天,张静源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讲话。他慷慨陈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揭露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对广大师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会后又组织游行,有些工人和雇农也加入了游行队伍,壮大游行的声势。

张静源以学校为基地,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以致积劳成疾。他的胃病时常发作,还患有严重的贫血病,但他从不肯休息。他和爱人李淑德(又名李润吾,后改名为李浮萍)每月工资共68元,本来生活可以过得较富裕。可是他俩约定,每人每月只开支5元饭费,每人每年做一套衣服,其余全部用于交纳党费,购买进步书籍,周济遇难同志和穷苦工农。

1931年春,省委派李春亭到青岛市恢复与整顿党组织。李春亭直接领导宋哥庄小学党支部,并通过该支部领导沧口区各纱厂工人的斗争。1932年春,张静源按市委的指示,组织富士纱厂工人反抗厂方的压迫和虐待,举行罢工斗争,迫使厂方给工人增加了工资,答应不再随意加班加点,不再打骂工人,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后来,日本资本家侦知张静源的活动,便向青岛市警察局发出通牒,要求限令“逮捕共产党人张静源”。由于张静源结交甚广,有个熟识的警长给他报了信。他立即处理文件,作了安排,带着妻子渡过白沙河,到即墨县赵村(现属崂山县)一位朋友家暂避。张静源走后,敌人即在夜晚搜查了宋哥庄小学。张静源闻知后,一面打发妻子回宋哥庄小学继续教学,一面请示青岛市委批准他转移。1932年4月,上级党组织派张静源到莱阳工作。

张静源到莱阳后,先后在万第、水口等地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在莱阳建立了3个区委和莱招、莱平两个特支,并在莱阳乡师、莱阳中学分别建立了党的支部。他介绍莱阳乡师学生刘松山(海阳人,后改名于寿康)入党。同年8月,经刘松山介绍,张静源前往海阳香山小学任教,为海阳党组织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33年初,张静源经中共山东省委介绍,到牟平县刘伶庄(现属乳山县冯家镇)以教学为掩护,进一步开展胶东党的工作。同年春,根据省委批示,中共胶东区特别委员会在牟平县北河崖小学(现属乳山县冯家镇)成立,张静源任书记。

为了指导开展各县党的工作,张静源还指派刘经三(时任牟平县委书记)在牟平、海阳两县交界处的霄云寺(现乳山县白沙滩乡小学,侯家村东)设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号称鸡鸭公司,由刘经三任经理。这里密藏着党的文件、枪支弹药和油印机等,各地的同志以买卖家禽的名义前往联系党的工作。

1933年春,省委连续两次遭到破坏,胶东特委和省委失去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张静源到天津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兼河北省委)接上组织关系,北方局指示成立中共莱阳中心县委。张静源回胶东后,于6月份成立了莱阳中心县委,他任书记,刘松山任组织委员,宋华鹏任宣传委员,李仲林任共青团书记,宋云甲任武装委员。在莱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同年夏,莱阳党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党员发展到八九百人,建立了100多个党支部。张静源根据上级党的指示,积极活动,很快与海阳、牟平、文登、荣成、烟台、福山、栖霞、招远等县党的组织取得了联系。

为了适应革命的需要,张静源提出发展革命武装,壮大革命力量。同年7月,中共莱阳中心县委在海莱边区成立了40余人的武装游击队,由姜忠太(即林月樵)任队长,辖莱阳、海阳两个分队。这支革命武装,打土豪,锄恶霸,镇压叛徒,并夜袭金口(现属即墨县)盐税局,缴获长短枪60余支。另外,张静源还动员同志们募枪、买枪,派人到外地学习游击战术,并聘请有武装斗争经验的军事人员当教练,为各地培训武装游击队。

1933年8月20日,张静源奉上级指示,到烟台开展工作。张静源在烟台住了不久,上级党组织派宋华鹏通知他到莱阳处理问题。其妻子因为孩子幼小,刚到烟台生活无着,流着眼泪劝他不可远行,他却果断地说:“无论如何,我不能不为党的工作负责。”谁知,张静源这一去竟没有回来。

原来,混进党内的坏分子徐元义,道德败坏,贪污腐化,为了争权夺利,在莱阳、栖霞边境吸收了一些流氓、无赖为党员,在党内拉帮结伙,闹宗派,搞分裂,另行组成了一个“莱阳县委”,与莱阳中心县委相对抗。张静源为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多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徐元义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对张静源怀恨在心。

张静源把这一情况报告给省委后,9月,省委派李仲翔(李林)从青岛去胶东巡视工作,并解决莱阳两个县委的合并问题。李仲翔到莱阳后分别找张静源、徐元义谈话,在小徐格庄一个祠堂里召开了党员会议,着重指出两个县委合并的重要意义,后又召开两个县委负责人会议,研究合并事宜;决定合并后的县委仍由张静源兼书记,宋华鹏、徐元义为副书记。会后,李仲翔即返回青岛,合并监交工作也交由张静源负责。

可是,徐元义恶习不改,拒不交接工作。为了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张静源亲自去做徐元义的工作,有的同志劝他不要去冒险,张静源却说:“为了挽救党组织和同志,就是虎穴也要去闯闯!”野心勃勃而又阴险狡黠的徐元义孤注一掷,纠集了徐元章、徐元洪等几个歹徒,于1933年10月12日,将张静源暗杀于小徐格庄村东芹口沟河滩,并且毁坏了他的面容。张静源牺牲时年仅32岁。

事后,尽管徐元义千方百计掩盖其罪责,但胶东特委经调查核实了他的罪行,即通过莱阳县委派人处决了叛党分子徐元义。其他同案罪犯,在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也分别予以惩处。

张静源为了党的事业而背井离乡,艰苦奋斗,矢志不渝。他生前曾说:“我这一生要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如果我死了,给立块二尺长的小碑,写上‘社会主义者张静源’,表达我对党的忠诚,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全国解放后,张静源烈士的遗愿实现了。在莱阳县,在英灵山,党和政府为他建立了纪念碑,以志烈士功名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