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润滋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09 17:03

杜润滋,乳名柱儿,又名自生,1903年11月3日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见儿子聪明好学,6岁就送他到私塾读书,后又入县立高小就读。课余时间,他喜欢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视本县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为英雄。1921年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榆林中学。

炎热的1924年夏,杜润滋到了北京,先在陕西旅京学生进步组织“共进社”举办的升学补习班学习,次年夏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在北大,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浅说》《向导》《中国青年》等大量革命书刊,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一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当选为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负责人和北大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发展党员,带领学生参加学运、工运、农运,并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和反动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搏斗。

大革命失败后,北京地区的党组织大多被敌人破坏。杜润滋面对白色恐怖,毫无惧色。他以北大学生身份为掩护,继续坚持革命活动。在他先后担任中共北京东城区区委委员、区委书记和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期间,他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秘密联络点,营救同志,严惩叛徒,巧妙灵活地开展对敌斗争。

1930年上半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杜润滋担任了市委组织部长、印刷机关和党内特务队(专门负责惩办叛徒)领导人。他多谋善断,机智灵活。一次,他蹬着三轮车去北京火车站接一个从外地调来北京工作的地下党员。这个同志化装成中医大夫,刚出火车站就被两个叛徒发现,一个叛徒在一旁盯梢,另一个叛徒去向警察报告。杜润滋见叛徒没带武器,也不认识自己,就机警地赶上前去对要接的那位同志说:“表兄,你来啦!我母亲病重,半夜就催我来接你,赶快上车!”他用尽全力蹬着三轮车,飞快地离开前门车站,在几条小胡同里转了一圈,摆脱了盯梢,使那位同志脱离了被捕的危险。

杜润滋对党赤胆忠心,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为了及时赶印党的文件和传单,他不辞劳苦地坚持亲自刻写印刷。当时党的活动经费极为困难,杜润滋就把家中和亲友接济的学费交给党组织购买纸张和油墨。后来,北京市党组织遭受了一次严重破坏,杜润滋身份暴露,被敌特追捕。中共北方局为了他的安全,派他去宁夏开展党的工作。

杜润滋到银川后,利用杜立亭(米脂人,杜斌丞的学生)的社会关系,在宁夏中学以教书为掩护,很快团结了一批进步师生,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发展了一些党员,揭露反动校长徐宗儒侵吞教育经费、结帮组派、欺压进步师生等罪行,并发动学生把徐宗儒赶出学校,拥护进步教师杜立亭当校长。

徐宗儒不甘心失败,勾结警察局逮捕了10多名进步学生,妄图以高压手段扑灭学潮。杜润滋挺身而出,抗议警察局的暴行。他组织师生上街游行,发表演讲,散发传单,揭露徐宗儒和警察局镇压学生运动的罪行,迫使宁夏当局不得不下令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徐宗儒校长职务,正式任命杜立亭为校长,使学潮终于取得胜利。

为了挽回败局,这年冬,反动当局以“邮局查出嫌疑文件多份”为借口,将杜润滋、杜立亭等人逮捕入狱。在狱中,杜润滋受尽酷刑和威胁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他严守党的机密,同敌人展开了说理斗争,并向难友宣传革命道理,鼓励他们同敌人斗争到底。他还以特有的机警和监狱看守所长的儿子结交朋友,启发他认清形势,分清敌友,讲清共产党的主张等。通过耐心教育和争取,这位青年思想进步很快,多次劝说父亲改恶从善。在他的大力帮助下,1932年1月,杜润滋终以无任何口供获释。

出狱后的杜润滋,同邬逸民一起去兰州寻找党组织。在兰州遇到中共陕西省委派往甘肃作兵运工作的谢子长、焦维炽、张东皎和王儒林等同志,他们根据省委指示精神,研究决定再次在靖远驻军王子元旅发动兵变。

王子元部是在中共支援协助下扩充建立起来的一支地主杂牌军,1000多人的武装竟有党员近百人,其中连以上军官党员30余人。5月中旬,时逢王子元旅连长杜鸿范(杜斌丞之子)到兰州领取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杜润滋等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教育之后,杜鸿范把领到的50多支步枪、3支花筒手提机关枪、2万发子弹、1500套军装及印信全部交给了杜润滋、谢子长。之后,又通过邓宝珊等进步人士关系,筹集了一笔经费,购买了20多支枪(其中包括2挺机枪)和近万发子弹,秘密成立了一支70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为防止意外,5月25日,杜润滋、杜鸿范带领游击队将枪支弹药运往靖远县,并将部分枪械、军装秘密存放在来家窑洞以作备用。

游击队来到距靖远县90华里的水泉堡,很快发展到200余人。经过整编,谢子长任总指挥,焦维炽(尚在兰州)任政委,杜润滋任参谋长,辖3个支队、1个大队。

游击队的发展壮大使敌人大为震惊,王子元部奉命前往“围剿”。杜润滋、谢子长沉着指挥游击队,凭借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当场击毙敌营长周维邦。激烈的战斗一直打到夜晚。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游击队主动撤离水泉堡阵地。次日经过白茨林时,应群众要求,打开敌营长周维邦家的粮仓,将粮食分给贫苦农民。

游击队来到海原县的园子河,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支队。谢子长奉调陕西,杜润滋任第三支队政委兼参谋长,王儒林任司令。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重回水泉堡活动。在这里,杜润滋、王儒林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使游击队发展到了400余人,新成立了第四支队。

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再次引起敌人的震惊。7月初,敌王子元部王云山营奉命前去“围剿”。敌人凭借精良的装备和人多势众,来势很猛,战斗激烈而又残酷。在外无援兵、内缺弹药的极端困难情况下,游击队坚持战斗到天黑,组成30多人的敢死队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重围。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儒林带领少数队员,留守在石门一带发动群众,扩大队伍;一路由杜润滋率领,打算从黄砂湾过黄河到来家窑洞,取出原先存放的武器弹药,补充游击队的装备。不料,存放的武器弹药早被敌人搜走。在转移的过程中,游击队又屡遭敌围追堵截。最后,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杜润滋只好将游击队解散,待机重新集结。

杜润滋化装成商人,历尽艰辛,辗转到西安,参加了陕西省委军委的领导工作。他向省委和党中央写了《陕甘工农游击队第三支队工作之教训》的报告,历述游击队的产生、发展和十二条教训。之后,杜润滋被省委派往上海,参加党中央举办的军事政治人员训练班。受训期间,他刻苦钻研马列著作、军事理论和党的有关文件,认真总结自己入党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学习期满返陕,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省委军委书记。

杜润滋热爱军事工作,对新成立的红军和游击队十分重视和关心。他曾多次派干部去陕甘边的红二十六军、渭北游击队和陕北游击队加强领导,指示他们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他还协助省委组建中共甘宁青特委、军委,明确指出特委、军委有两大任务:一是加强对兵运工作的领导;二是发展党的组织。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入陕。杜润滋怀着极为兴奋的心情,主持起草了《陕西省军委为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宣言》《为欢迎红四方面军告士兵警察书》《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士兵斗争纲领》等重要文件,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屠杀人民、对日妥协让步的罪行,号召工农群众和国民党士兵参加红军。在省委和省军委的号召领导下,陕南的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纷纷给红四方面军送敌情、作向导、支援粮草、募捐鞋袜、踊跃参加红军。一些地区还建立了红军游击队,积极配合红四方面军打击敌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一个新的革命高潮迅速在陕南等地掀起。

1933年2月,杜润滋受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执行者、省委负责人杜衡等人的排挤与打击,被撤销了省委军委书记和省委委员职务,改任省委巡视员。他顾全大局,以党的事业为重,继续努力为党工作。此时适逢上海中央局派刘瑞龙(化名王大舜)到川北红四方面军工作,路经陕西,省委委托他到陕南帮助陕南特委研究组建红二十九军。杜润滋受命以巡视员身份和刘瑞龙结伴来到汉中。他们先向陕南特委书记孟芳洲传达省委的指示,讨论了建设红二十九军的有关问题。接着,他们一道抵达西乡马儿岩红二十九军军部,进一步同军长陈浅伦、政委李艮讨论了红二十九军的思想、组织建设等项工作。之后,刘瑞龙带领50余名人员去川北受训,杜润滋留下协助红二十九军开展工作,曾任红二十九军游击支队特支第一大队支部书记、红二十九军主力团第一团政委。他和陈浅伦、李艮等同志一起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并在军队中加强军事训练,清除了一批混进红军的不纯分子,使部队的作战能力大为提高。

随着“肃反”工作的深入进行,混进红二十九军的地主豪绅爪牙、原川陕边区游击队司令部的张正万十分害怕,伺机叛变投敌,后被汉中“绥靖”司令收买。4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军政大会即将在马儿岩军部召开。突然,枪声大作,喊杀声四起。张正万带人包围马儿岩红二十九军军部,发动了震惊陕南的马儿岩事变。杜润滋在奋力突围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

全国解放后,杜润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53年,西乡社会各界发起了捐资修建革命烈士纪念塔的倡议。当年2月4日破土动工,4月5日竣工落成。西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张养吾为纪念塔撰写了塔序,省委书记马明方为纪念塔题词。塔体上镌刻着杜润滋等40多名红二十九军死难将士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