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堂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10 10:18

黎海堂,又名黎启安,1906年诞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赵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姊妹7人,他排行老三,全家只有他在王家冲祠堂读了几年书。读书期间,他就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鄂东的黄安,位于鄂豫交界的大别山南麓。大革命前,黄安的广大农民群众受到地主阶级和封建军阀的压迫、剥削,饥寒交迫。为了打倒土豪劣绅,推翻旧势力,解决农民的疾苦,黎海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8年,黎海堂参加赤卫队。赤卫队是继黄麻起义时农民义勇队之后产生的又一支农民武装组织。黎海堂领导队员肃清反动残余,保卫革命区域,配合红军作战,帮助邻近区域民众斗争。同年底,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一名得力骨干。

为了扩大边界割据范围,推进革命斗争发展,县委于1928年7月在尹家咀召开会议。会议决定迅速组建几支以党员为骨干的赤卫队,分成若干小队,派到各区打土豪、杀反动派、袭扰敌军、扩大革命影响。根据县委指示,吴永达、秦昆山、黎海堂率12名赤卫队员化装潜入张杨家村,设法消灭那里的敌人。一天,黎海堂他们得知“清乡团”到张家村去搜刮民财,就抢先埋伏在张家村后山。当敌军到达后,赤卫队开枪扫射,炸死、炸伤20余人。敌军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得魂不附体,东奔西跑。团总吴绍臣骑马逃跑时摔下来,被活捉。这次战斗给“清乡团”以致命的打击,并缴枪13支。

1930年,黎海堂任红色补充军第六十五团副团长。红色补充军是红军的后备力量,是一种地方革命武装组织。黎海堂经常领导部队打击赤白交界地区的反动武装和反动组织,协同红军作战。红色补充军作战勇敢、战斗力强,在赤卫队员的配合下,补充团集中兵力打击了八里、永河、黄陂北部地方的反动武装,歼敌200多人、缴枪100余支。

1931年,红色补充军一部分奉命编入红十师,成为红四军的1个战斗团。黎海堂在红四军第十师政治部工作。

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鄂豫皖边区的敌人完全转入守势,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红四军军部决定转入进攻作战。1月16日,以红四军第十师两个团的兵力,围攻麻城北部磨角楼守敌第三十师1个营,同时以第十师1个团与第十一师作预备队。这次战斗毙伤敌人500多人,缴枪千余支,使国民党第一次“围剿”失败。同年3月下旬,黎海堂还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

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黎海堂对红军进行革命思想的教育,使红军战士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团以上建立和健全党务委员会和共青团委员会,连队进一步健全了士兵委员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普遍建立了上课和早晚点名讲话制度,编写并下发了《红军须知》等政治教材。部队还出版报刊、办理墙报,通过经常的学习,在部队中间开展了文化教育和识字运动。除办学校、教导处外,还经常办训练班,培养红军基层干部。在宣传工作上,黎海堂创造了许多新颖有效的宣传方式,其中一种为“河流宣传”,把写有标语的大批竹片置于河中,漂向敌占区,用以宣传革命主张和传播红军的胜利消息。在群众工作中,黎海堂带领战士协助地方分配土地,建立新区政权,同时还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举行军民联欢会,进行群众纪律检查等。

1932年,红军主力西征后,黎海堂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参与组建第八路游击师,任政委兼河口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在红军部队积极打击敌人的同时,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也同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0月中旬,黎海堂领导的河口第八路游击师,在小冲、杨家冲一带,毙伤敌第十三师300余人。

游击师在当时成为各地区的武装力量,黎海堂领导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活动于敌人的据点之间,到处袭扰敌人,镇压反动分子,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和电信设施。

1933年2月,黎海堂在黄安二程江家河与敌作战,不幸被俘。敌人施以酷刑,逼他自首,他坚贞不屈。最后,残暴的敌人把他绑在板凳上,用滚烫的开水将他活活烫死,黎海堂牺牲时年仅27岁。

(孟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