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洪儒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2-13 09:37

柴洪儒,1903年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城老堤南村。他幼年时,父亲由于贫病交加,中年早逝,相继二哥夭折,他12岁便拾柴放羊挑起生活重担。不久母亲又病逝,他跟哥哥艰难度日。为了寻求人生道路,他靠自学的文化基础,拼命读书。这时,马列主义传播到冀南大地,县城内的省立七师成为革命的摇篮,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进步书刊,受到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被南方的革命浪潮强烈地吸引着。

1928年初夏,柴洪儒参加国民革命军,受连长、共产党员魏孟贤的影响,政治觉悟日渐提高。1929年冬,魏孟贤升任营长后,提拔柴洪儒任连长,并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协助魏孟贤为起义做着艰险的准备工作。

1930年,部队进驻皖西的六安县城,这里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交界。11月,蒋介石调动10万大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为了削弱敌人力量,上级党组织指示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终于1931年2月15日拂晓,起义爆发。柴洪儒与魏孟贤等率领两个营的兵力,攻进敌指挥部和六安县政府,击毙敌旅长、团长及反动官员多人,随即直奔革命根据地。起义部队被编入红军中央教导第二师。柴洪儒参加红军后仍任连长,并立即投入反“围剿”战斗。

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组成红四方面军。此后连续粉碎了第二、第三次“围剿”。但由于张国焘战略指挥的错误,导致第四次反“围剿”战役失利,红四方面军开始大转移,转战三千里,进据四川北部地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时柴洪儒已是团长,并调总指挥部,在徐向前总指挥身边当参谋。

1933年6月的四川木门军事会议后,柴洪儒被任命为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师长。他率部参加了10月的宣达战役。在11月的著名的反敌“六路围攻”中,他率部在西线反击进犯之敌,获得很大胜利。该师的第二六五团被授予“夜老虎”奖旗。

1935年6月,柴洪儒调任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为掩护方面军转移,率部在四川名山与敌激战了几天几夜,保证了全军安全转移。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会合后,分三路纵队开始了第二次北上长征。第九十三师属中央纵队,由总指挥徐向前率领,7月2日出发,向包座前进。

一天,纵队得到报告,从甘南的文县、碧口窜来两股敌人,正向摩天岭赶来,企图阻止红军北上。纵队命令柴洪儒率部迎敌。柴洪儒身边只有一个半团的兵力,他毫不犹豫,打开地图,在毛儿盖的东南方向找到摩天岭的位置,一看海拔很高,他面对地图思量很久:这样高的山,一旦被敌人控制,红军将寸步难行。必须急行军,拼命抢占山头。没有时间动员了,即刻出发,要讲的话,边走边说吧。

部队急速前进,干部们队前队后来回奔跑,明确任务,说明情况。经过顽强的拼搏,部队终于先于敌军到达摩天岭上。柴洪儒居高俯视,只见敌人已经爬上半山腰,他长出一口气,忙令部队构筑工事,准备迎敌。待敌人靠近山顶时,红军一排排手榴弹掷向敌群,直打得敌人向山下滚去。

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这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和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新阶段的开始。然而,蒋介石却犹如芒刺在背,焦灼万分,急忙调遣嫡系部队,增兵甘陕,妄图将立足未稳的红军主力压迫在黄河以东、西(安)兰(州)通道以北地区,一举消灭。

“打下宁夏,逼蒋抗日!”红四方面军奉命西渡黄河作战。为了阻击敌人,掩护部队渡河,柴洪儒率第九十三师于10月24日,会同第九十一师,在会宁城东的高山上,给敌关麟征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一旅以迎头痛击,迫敌停止追击,掩护红三十军突破黄河天险,在虎豹口渡河成功。

关麟征受命继续追击红军,而且妄图夺取渡口。柴洪儒又率第九十三师协同其他两个师在白草原慢牛坡设伏,阻击关麟征部。激烈的战斗从黄昏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战斗即将胜利结束时,一排子弹飞来,击中了柴洪儒的头部。警卫员跑步赶到时,他已倒在血泊中。

师政委叶成焕跑来,看着柴洪儒失血过多的苍白的脸和勉强投来询问的目光,心中一阵难受,说:“老柴,我们完成了阻击任务,渡河部队已全部到达黄河西岸,军委命令我们撤退,向打拉池会合。”星光下,只见柴洪儒染血的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然后慢慢闭上了眼睛。

全师指战员听到柴洪儒牺牲的消息,个个热泪盈眶,不约而同地涌来,见敬爱的师长最后一面。全师指战员发出一个共同的誓言:奋勇作战,向敌人讨还血债,为柴师长报仇!

渡到黄河西岸的徐向前总指挥听到柴洪儒牺牲的噩耗后沉默良久,难过地说:“他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太可惜了!”

柴洪儒牺牲时年仅33岁。

全国解放后,柴洪儒的忠骨被人民政府从甘肃会宁的白草原移葬在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与鲜花丛中。烈士的英名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