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们在战位报告丨国防大学:联合作战教学体系在这里重塑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诗梦 罗金沐 闫晓强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01-24 15:28:32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教学体系在这里重塑

中国军网记者 张诗梦 特约记者 罗金沐 通讯员 闫晓强

又是新的一天,阳光透过松林映照在国防大学校门右侧,习主席对国防大学的训词熠熠生辉。

时间流转。2016年3月23日,习主席视察国防大学,强调要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突出出来。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国防大学授军旗、致训词,要求把培养联合作战人才确定为新时代国防大学的核心职能,加快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步伐。

关怀鼓舞军心,嘱托凝聚力量。2017年8月,国防大学成立专门的联合作战学院,大力推进转型重塑,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格局焕然一新。

向战而设,课堂与战场紧密对接

2019年底,美国宣布正式组建太空军,与现有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国民警卫队并列,成为“第六大军种”,“保卫”其在太空的所谓“正当”利益。这一消息引发热议,“太空军”再次成为网络热点。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的课堂上,“太空力量运用”也是一门备受关注的新兴课程。牵头设立此项课程的李景龙教授告诉记者,未来战争的通讯、导航大多基于太空力量,作为联合作战指挥员,不了解太空就等于文盲。为了夺取这个未来军事斗争的“制高点”,在学校支持下,5名教员克服“人才荒”的压力,一方面自主学习,一方面多次赴战区、院校、部队进行调研。一份份从实践中手抄的笔记,一页页专业资料的积累,一次次将实践和课堂理论融合的尝试,从太空力量是什么、太空力量有哪些、有什么能力,到作为联合作战指挥员如何运用,课程体系逐渐充实,课时比重逐年增加。

“太空力量运用”是联合作战新兴领域走进课堂,无缝对接战场的一个代表,更是国防大学全面重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

随着新的体制调整,以往设置的陆、海、空军教研室等明显不符合未来作战要求。2017年国防大学从系统、要素、体系角度出发,调整组建新的教研室,将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信息保障、国防动员、政治工作等要素都包含在“作战体系”这个大框架内。

教研室设置与当前战区联指、军委联指作战指挥编成高度匹配,专业设置与联合作战指挥要素有效对接,被称为“微缩版的战区联指”。大学教学督导组专家和学员一致评价:这是一套符合打仗要求、全流程全要素的专业化课程体系。

未来战争正在从陆海空等有形战场向无形的网络空间、电磁空间、心理认知空间拓展。如果联合作战指挥员仅熟悉某一个军种或者某一个领域,很难驾驭战场全局。一个完整的侦察情报体系,可以为指挥员提供目标引导、敌人的整体动向、自己的动向……通过全时掌握这些数据形成的决策,可以控制部队联合行动,最后达成作战目的。立足现实,国防大学主编全军侦察情报相关教程,完成全军首部《联合作战侦察情报纲要》,积极适应专业化人才培养需求。

“仗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教。”国防大学现行的联合作战指挥课程体系,满足了当前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课程急需,是国防大学交上的第一份合格答卷。

向战而教,教员身上“战味”愈来愈浓

走进教员赵增凯的办公室,“战味”扑面而来——一张长宽2米左右的中国局部地图挂在办公室左侧,几乎占据办公室的“半壁江山”,一摞一摞的书堆放在办公桌上、椅子上。记者一转头,白板上粘着这个学期最新的课程表,上过的课程已经被标蓝。

“如果不是真正经历,其实很难体验到这个问题。”“如果你不到现场,只听别人去讲,好多问题会简单化。”采访中赵增凯多次有感而发。这些来源于2018年他去南沙的代职经历。

一年时间里,赵增凯参加了7次演习,每个守卫部队要去两三次。“每个机会都很难得,收获很多。”

找一个天气状况良好,并且正好有补给船上岛的时机,赵增凯又要去守卫部队实地调研了。

白天走访学习调研,晚上他还要去每个站点的值班处查看。夜晚的大海漆黑一片,黑色幕布上点缀着闪烁的斑斑点点,分不清是星光还是涟漪的反光。没有心情欣赏这夜色,赵增凯脑海中一直思考最近的发现:岛礁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先进装备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且地形、潮汐等因素会对目标搜寻造成影响。于是,赵增凯将岛礁的地形情况、大气状况、雷达设备情况记录下来,把带着海水味道的具体数据充实进课题里,并形成方案和咨询报告,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认可。

2019年9月份,赵增凯结束部队一线代职,回到国防大学,他将自己在一线观察思考到的问题带上课堂,和学员沟通交流。“站在讲台上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讲和讲自己体会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现在讲好课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赵增凯对此自信满满。

除了通过代职培养教员的“硬刷子”外,国防大学还连续三年在校内举办战略对抗演习,这种演习特殊之处在于参演人员全是教员。就在记者采访前夕,演习刚刚落下帷幕。

演习按照战区指挥架构、作战要素职能,将学校多个学院与实战相关的专业教员集合在一起。“我们是情况内演习,情况外研究。”“80后”教员袁博回忆道,“首先跳进情况内研究这个作战问题,仗怎么打,如何设计筹划,都需要前期准备大量资料一步步细化。跳出演习外,我们要思考这样组织应该给参加演练人员提供什么条件?如何引导学员作业?作业演习过程中又怎么把控?整个过程中成果应该是什么样子?怎么讲评成果?教员通过参加演习,大部分问题都有了答案。”

“我们的教研队伍要懂得明天的仗怎么打,才能教会学员怎么打好明天的仗。”学校通过军内国外送学、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发挥现有教员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用好全军资源,开放办学,邀请战区领导前来授课。下一步,学校将选拔一批懂打仗、会指挥、能力强的优秀指挥员做教官,抓好向战而教的人才队伍建设。

向战而学,联合要素贯穿学习全过程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念洪文准备的发言资料上。

此刻,教室里除了西藏军区某炮兵旅旅长念洪文,还有10多名来自全国其他军兵种的师职干部,他们都是国防大学2020年新开学的联合作战指挥培训班学员。

按照课表安排,今天是《科技力量运用》的讨论课。虽说是“讨论”,念洪文也不敢放松。每天在宿舍加班加点,读完11本学习资料,他又结合课上讲述的内容、案例,在部队时训练的情况,总结出要和学员分享的内容。课堂上学员们讲着自己的学习心得,穿插岗位的实际情况,教员一边点评一边串讲知识点。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王建武谈到学习的感想说:“要有‘联’的概念,遇到情况首先要想到用体系解决问题,派最恰当的力量而不是最熟悉的兵力。”

这样一堂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的研讨课是学校推开“学讲研练考”教学模式,推行精小班化教学、研讨式教学和指导教官制的成果。刚开始,不少学员反映小班研讨要准备发言材料,时间紧,压力大,于是学校安排教官全程指导帮带。前期精心设计研讨环节,根据学员情况指定发言,还可以现场提问、互动点评,学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大课堂“怕说错”,到小课堂“发言时间不够用”,学员的自习能力、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得到了锤炼和提高。

如果说日常各方面的学习还是考试层面的能力积累,毕业大考就是在检验学员学习成果转化为备战打仗的能力素质。

“大家把考试当成一场战争来打,复习,查资料,请教教员、同学,管理时间等被当做联合要素来指挥。”回忆起毕业大考,曾经在指挥员班学习的一位学员依然记忆犹新。

几组数字可以解释这位学员记忆犹新的原因:联合作战的基本理论考试,学员起码要准备五六万字资料;想定考试,连续8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时间;现场答辩,每个人20分钟,脱稿汇报,专家现场轮流提问,不限次数。

有毕业学员在毕业留言本上写道:“一年学习,终身受益。通过毕业大考,我看到了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塑造新型军事人才的良苦用心。”毕业大考过后,指挥员班学员将带着一年的学习收获,奔赴强军兴军的另一个考场,书写军旅人生的新答卷。

国防大学是培养军之栋梁的摇篮,是我军高级指挥员成长的奠基石和教练场,处在打仗链路上人才培养的顶端。在新时代练兵备战的征程中,国防大学高举向战之旗,将一颗颗联合作战的火种聚集、点燃,迸发出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