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线协同跟踪:太空监视核心技术
■曲 卫
大口径天线阵列。
据外媒报道,美国太空军主导的“深空先进雷达能力”(DARC)项目近日取得一定进展。位于澳大利亚的雷达站点(由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联合共建的3座雷达中的首座)启用7部天线,借助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实现对多颗地球同步轨道在轨卫星的实时跟踪。分析人士指出,“深空先进雷达能力”项目实质是打造以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为核心的太空监视能力。该项目全面部署后,美军将具备24小时不间断全球太空监视能力,引发多国关注。
传统雷达系统通常依赖单一大型天线进行探测,若追求更远探测距离,则难以分辨目标细节;若需要更高分辨率,则无法实现远距离观测。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通过分布式雷达架构改变了这一局面。该技术采用多部天线协同工作,共同构成一个功能远超单一天线的“虚拟超级雷达”,大幅提升监测性能。
由于地球同步轨道目标距离地球约3.6万公里,雷达信号经远距离传输已极度微弱。为采集更多清晰信号,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采用大口径天线阵列。以澳大利亚雷达站点为例,其在直径约1千米的圆形场地均匀设置多部直径为15米的抛物面天线。这些天线并非独立运作,而是通过相位相干处理技术,使各天线接收的信号在时间与相位上高度同步,再经专用算法融合处理增强有效信号、抑制噪声,提取出较清晰的目标信号。这一过程相当于构建出一个孔径远超单个天线的超级天线,既降低对单一天线尺寸的限制,又可通过增加天线数量提升系统性能。此外,由于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每个天线可生成多个独立波束,每个波束锁定一个特定目标,实现一对多跟踪。
研发人员表示,多天线协同跟踪技术的重心在于分工协作。在探测过程中,部分天线专司发射雷达信号,其余负责接收回波。面对多目标跟踪任务时,系统能智能分配不同天线组分别执行监视与跟踪,再通过数据融合形成统一全面的太空态势图像。这种机制使系统可同时锁定多达数百个目标,其波束切换速度达毫秒级,兼顾广域监测与精准跟踪。
不过,将多天线协同技术从理论转化为实际,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难题。首先是硬件部署的精度要求较高。每个天线的安装精度须控制在毫米级别,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信号相位失准。以澳大利亚站点为例,施工过程中需借助激光校准技术,确保10多部抛物面天线全部精确对准同一基准方向。
其次是复杂的数据融合机制。多天线收集到的大量数据,需经过有效整合,才能形成统一的太空态势图。DARC项目采用“三级融合”模式,具体流程如下:在数据层,汇总各天线采集的原始回波数据,通过自适应滤波技术消除大气扰动与设备噪声等干扰;在特征层,提取监测目标的速度、轨道倾角、尺寸等关键特征,通过算法校准不同天线观测结果;在决策层,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研判目标运动趋势,最终输出跟踪结果及预警信息。这一融合机制中任何一环出现偏差——如数据不同步、特征提取错误或决策算法失效——均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输出准确性与可靠性。
最后,实现全球多站点的精确协同面临挑战。DARC项目计划通过分布于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3个站点组成天线群,构建互补的覆盖网络。然而,要实现跨大洲站点间的高效协同,须解决高精度同步与数据融合问题。比如,信号收发过程中的时间误差、物理距离导致的数据延迟,以及不同站点间的数据格式差异,都可能影响协同观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此外,DARC项目还深陷延期困境。美国政府问责署最新报告显示,3个站点建设进度分别滞后13至26个月不等,且首座站点成本已超支约2亿美元,严重挤占后续站点的建设预算。同时,美国太空军在2026财年基础预算申请中未列入DARC项目资金,被迫转向申请从国会1500亿美元和解法案中划拨2.81亿美元作为应急款项。
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项目延期超支,美国仍坚持推进此类高度军事化的太空监视系统,这种以维护太空安全为名,实则推行太空军事化的行径,无疑将加剧全球太空领域的战略猜疑与对抗,进一步加剧太空军事竞赛升级,威胁全球战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