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拔寨的“战场铁锤”
■辛宇恒 宣传杨

B-4型榴弹炮。资料图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柏林战场上,面对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军,苏联红军集中多门火炮,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长达30分钟的轰击。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德军防线,帮助苏军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在众多火炮中,有一种威力巨大、外形奇特的“钢铁巨兽”,它就是被称为“斯大林之锤”的B-4型榴弹炮。
20世纪20年代,苏联把目光投向堡垒与城市攻坚战——随着防御工事越来越厚,小口径的火炮已有些力不从心。1926年5月17日,国防人民委员会和炮兵总局开始了对现役火炮的改造计划。经过5年研制,第一门原型炮于1931年制造完毕,并开始在布尔什维克工厂批量生产,B-4型榴弹炮由此列装苏军。
B-4型榴弹炮全长5.087米,行军高度为2.5米,总重达15.8吨,是苏联陆军最重的火炮之一。为了承载这门重型火炮,设计人员采用重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底盘作为它的炮架,因此B-4型榴弹炮也被称为“装在拖拉机上的怪物”。苏联的国土大多位于高纬度地区,冰雪化冻后土地异常泥泞,使用轮式底盘的火炮常常陷入其中。B-4型榴弹炮凭借宽大的履带和低接地压强,能在松软土路上推进,机动性远胜传统轮式牵引炮。
B-4型榴弹炮的炮管重5.2吨,其中带膛线部分管长3981毫米,内膛膛线达64条。为了充分发挥B-4型榴弹炮的威力,设计人员为其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弹药。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尾翼稳定炮弹,弹头以高密度铬钒合金制造,长度约1米,贯穿力强;弹体后端配有4片钢制弹翼,炮弹出膛后弹翼可自动展开,使弹道稳定。凭借惯性集中原理,弹头最大可贯穿4米厚强化混凝土工事。B-4型榴弹炮还配备了起重机用于装填弹药,一门榴弹炮由15名士兵操作,训练有素的炮组人员每分钟可以发射两枚炮弹。
B-4型榴弹炮发射时会产生极强的后坐力,为了确保火炮的稳定,设计人员开发了一种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这种系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后坐装置,初步缓冲后坐力;第二部分则在火炮的炮床上,发射时炮床沿炮架上的滑轨滑动,进一步缓冲后坐力。火炮的底盘后段在发射时会向下调低姿态,同时将车尾驻锄插入地面,从而形成稳固的射击平台。
B-4型榴弹炮被苏联广泛应用于重大城市攻坚战役中。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B-4型榴弹炮发射超过12万发重弹,是真正的“战场铁锤”和“碉堡粉碎机”。
B-4型榴弹炮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曾在二战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口径重型火炮,如今B-4型榴弹炮昂首挺立在圣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馆,炮身上斑驳的弹痕,仿佛诉说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