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潇帅绘
对于战机来说,功用不同其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在某类战机上出现的组件,在另一类战机上不一定会出现,尾橇就是如此。
一般来说,尾橇这个安装在飞机尾部、平时不为人所知的小部件,更多地出现在一些运输机、轰炸机、直升机上,而歼击机基本上已丢掉这个“尾巴”。
尾橇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飞机在起降时“擦尾”。一般来说,运输机和轰炸机的机身较长,如图-16、B-29轰炸机,它们在起飞抬头或降落接地时,通常需要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态。尤其是降落时采用这个姿态,可以确保主起落架先触地,从而避免相对脆弱的前起落架和机头率先受到冲击。但是,采用这个姿态也存在风险——如果机身轴线与地面夹角过大,飞机尾部就可能在无意之中与跑道发生“摩擦”,这种现象就叫“擦尾”。一旦发生“擦尾”,轻则刮伤机尾下部的蒙皮,重则损坏内部结构、设备和管路,甚至可能引发严重事故。
为防止飞机“擦尾”,研发人员有针对性地在飞机尾部设计了尾橇。有的尾橇类似在机尾下部安装了一个突出金属块,该金属块能在机尾快要触地时先一步接地,承受冲击和磨损。有的尾橇结构则复杂一些,能在着陆指令下达后,根据飞行员的操作或设定的自动程序放下,时刻准备代替机尾“受过”。
具体来说,尾橇会先于机尾接触跑道,通过摩擦和自身的压缩变形,持续吸收冲击能量。在此过程中,飞行员会明显感到这种摩擦,迅速对飞行姿态进行调整,确保实现安全起降。即使“擦尾”动作轻微,飞机很快恢复正常状态,飞行员及维修人员也可在飞机落地后,通过查看尾橇擦痕或有关指示仪器来判断当时情况。
一些大型直升机如米-26、CH-54等也设计有尾橇,不过直升机的尾橇除了防止“擦尾”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侧置型尾桨,避免尾桨在直升机大迎角降落时触地。
尾橇看上去不怎么起眼,设计和制造要求却不低。
首先是对材料的要求高。因为要在瞬间承受巨大冲击力,所用材料必须具备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抗疲劳等性能。科研人员通常会选用特种钛合金、高强度钢以及先进复合材料等制造尾橇。
其次是有的尾橇会采用较复杂的设计。它不再是一块突出的金属块,而是一套能“以柔克刚”的液压系统。当撞击发生时,该液压缓冲装置能将所受冲击变得柔和、可控。
除了当前常见的滑橇式尾橇,航空史上还出现过别的解决方案。比如,图-95轰炸机采用了可收放的尾轮来发挥尾橇的作用。
与运输机、轰炸机、直升机相比,采用尾橇设计的歼击机很少,这是因为歼击机在设计时已考虑到大迎角起降的场景,从起落架构型、机尾设计到气动飞控再到操作规范都进行了改进,以避免出现“擦尾”现象。
随着科技进步,当前一些飞机的尾橇已从“被动防护型”升级为“主动预警型”。先进战机的防“擦尾”系统能实时监测机尾与跑道的距离,结合重心、载荷等数据,一旦预判存在风险便会自动调整飞机仰角,从而避免发生事故。这样的设计,让飞机能够在无需实体尾橇的情况下达到防“擦尾”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