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架无人机=集群作战?现实告诉你没那么简单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航辉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1-30 00:49

显然,此次攻击俄军基地的无人机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集群,攻击行动也不具备上述特征中的任何一条,因此不属于集群作战。目前而言,集群作战的复杂性远远不是恐怖组织或者非正规武装能够驾驭的,即便是美、俄等大国军队也尚不具备集群作战能力。美军是集群作战研究的抢跑者,早在2005年美国国防部就委托兰德公司研究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群作战。2014年以来,美军各军种启动了一系列集群作战演示项目,虽然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但至今未能在实战中开展集群作战。

当前,集群作战要从构想变成现实,仍需克服两大难关。

一是技术瓶颈。目前,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已经成功演示了简单的机器集群,但还没有开发出通用模型用于理解“简单的规则如何生成复杂的行为”。2016年10月,美国国防部战略能力办公室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开展了一次无人机集群测试,103架“灰山鹑”无人机共享一个分布式“大脑”进行集体决策,可自主规划航线和协调行动,并成功识别和包围了目标。然而,要使无人机集群从实验室走向战场,还需要在集群控制算法、通信网络设计、编队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否则难以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事实上,目前的无人机集群尚不能有效执行点对点补给任务,更不用说实施攻防作战了。

二是理论短板。近年来,许多未来学家大胆畅想了机器集群将如何主导未来战场,部分军事科学家也预言集群战术将演变成机动战的一种高级形式。然而,绝大多数理论研究聚焦于探讨集群作战的优势,而对于如何在作战中运用机器集群往往浅尝辄止。事实上,集群作战依然停留在构想层面。除非开发出可行的作战概念,并制定相应的战术、技术和程序,否则集群作战仍将是“水中月、镜中花”。

尽管存在上述障碍,围绕发展集群作战能力的竞赛已经在各国军队间悄悄展开。在这场竞争中,中、美处于第一梯队,其中美国在技术研发和理论积累方面略胜一筹。为了加快推进机器集群的实战化运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在去年启动了“进攻性集群赋能战术”项目,意图让机器集群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完成多样化任务;美国陆军也启动了“分布式和协作式智能系统和技术”项目,计划到2022年解决异构化集群的控制问题。虽然如此,从现有项目的规划以及技术成熟度看,集群作战要走进战场,将是5~8年后的事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