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提供:张玉民
从摆脱外部供电的机器狗“绝影”到自主飞行的仿生机器人“狐蝠”,从投抛式侦察机器人到腿臂融合空间站维护维修机器人……8月15日至19日,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外166家知名企业与会参展,展示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应用。广大“军迷”在大饱眼福的同时,纷纷抛出问题:在前沿高新科技的强大支撑和推动下,军用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如何?智能机器人距离大规模走上战场还需多久?尽管此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大多是民用产品,但民用机器人的“含军量”以及部分参展军用机器人的全新性能,无不昭示着一个事实: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智能机器人正“跑步”奔向战场。
前沿高新科技“百川归海”——
机器人研制企业刚“起跑”就要“迎风加速”
8月18日上午,在地面无人系统展示场地上,军用民用机器人轮番上阵,上台阶、爬陡坡、过沙滩、越石堆,在不同地形和复杂环境中各显其能。
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机器人研制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把最先进的科技首先用于军事,已成为不少机器人研制企业的共同理念和实践。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不少知名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表达出强烈意愿,那就是能早日靠实力推开“军供”大门。某企业工程师刘学功说:“只有把最先进的科技迅速转化为产品的卓越性能,企业才有可能拿到‘录取通知书’,成为军方合格供应商。”
事实上,要研制出能扬威战场的机器人,企业投入的技术和力量远远超过人们想象。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刚“起跑”就要“迎风加速”的现实,否则就会落伍,被无情淘汰。
一场基于夺取未来智能战争制高点的博弈早已展开。早在2007年,美军已捷足先登,研制出至少10款作战机器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如今,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向前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2014年,俄罗斯国防部专门成立了机器人技术科研实验中心。根据《2025年先进军用机器人技术装备研发专项综合计划》,到2025年,俄军无人系统在其装备结构中占比将超过30%。英、法、德、日、韩等国也都在加紧研制新一代军用机器人。
从国家到企业,从资金到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不难看出,作为多学科、多领域、多种科技共融的机器人系统,世界各国已经给予了与其未来巨大作用相称的足够重视。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从一些参展军用机器人所呈现出来的卓越表现中不难发现,随着各种前沿高科技争先汇入“机器人研发”的浩瀚海洋,智能机器人正在“跑步”奔向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