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约”的中程导弹会走向何方
■罗 曦
没人希望自己的家园成为战场。每次俄、美两国在履行《中导条约》的态度上出现风吹草动,大部分欧洲国家都会心惊胆战。
当地时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法国巴黎举行。受邀出席活动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此期间讨论了包括《中导条约》在内的各类问题。就在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外宣称,美国可能会尽快退出《中导条约》。
由美、苏两国领导人于1987年签署的《中导条约》禁止美、苏两国部署、制造或试验射程在500-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被誉为“冷战时期最成功的军控条约”。条约中限制的导弹,其射程正好可以把大半个欧洲纳入打击范围。
尽管美国表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没有打算在欧洲部署《中导条约》禁止的导弹”,但欧洲各国还是表示了深深的担忧。
如果美国真的“退约”,情形将会是怎样?请看军事科学院专家的解读。
“退约”之谜
“核制胜”学派缘何“返潮”
自核武器诞生以来,基于对核武器作用与核军控地位的不同认识,美国国内存在着“核制胜”学派与“核军控”学派的分歧。
“核制胜”学派认为,美国的核武器存在脆弱性,建立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绝对核优势,是确保美国安全的必要手段。因此,美国应尽快从阻碍核军力发展的各类军控条约中解脱出来。
“核军控”学派则认为,与其他核国家维持“相互确保摧毁”,即保留核武器的脆弱性,才能避免陷入“作用-反作用”的军备竞赛这一怪圈,从而更有效地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因此,美国应克制其核武力发展并保留在各个军控条约内。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就任前,就声称美国应该“扩大核武库”,要在军备竞赛中“超越”其他大国;就职后,更是宣称要恢复和维持美国的核优势地位。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18年《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量身定制”核战略,即通过研发低当量战术核武器、小型核武器和智能化核武器,使核武器在战场上“可用”“能用”和“好用”。这,在本质上是“核制胜”思维的精要概括。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这个时期宣称要退出《中导条约》,除了试图“用中短程导弹系统维持其在全球各地的军事优势”,迟滞和制衡在欧洲及亚太地区日渐形成的新地缘军力平衡外,也是美国国内各军种利益纷争的结果。
在《中导条约》的约束下,美国主要依靠海空基平台在欧洲和东亚地区部署中近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在美国看来,这种部署和操作成本高昂,机动性较差,容易遭到反舰巡航导弹和中程弹道导弹的有效反制。
在美国看来,俄罗斯“诺瓦特”设计局研发的9M729等新型中程导弹,已经“严重违约”。如果一直留在该条约内,就会给战略竞争对手留下大力发展中程导弹能力的 “时间窗口”。美国判断,其他国家正在利用中程导弹在欧洲和东亚地区建立属于自己的地缘兵力优势,限制美国在这些地区的“行动自由”。因此,美国很可能会为恢复在这些地区的绝对军事优势,确保在未来可能的地区冲突中不输给对手,退出《中导条约》。
“退约”之后
哪类中程导弹将“速生”
自2009年美海空军率先提出“空海一体战”后,美军的国防建设重心开始逐渐向海空军倾斜,陆军的传统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
为扭转这一局面,美国陆军提出了“多域战”作战概念,以提升自身在未来联合作战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美国真的退出《中导条约》,在该作战概念的牵引下,毋庸置疑,一些原先被该条约禁止的中程导弹,将会因失去约束迅速入列成军。尤其是美国陆军,将开始大力发展一系列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
精确打击导弹。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公司在2018年美国陆军协会的年会上展示了精确打击导弹,射程为499千米,距离《中导条约》禁止的500千米仅“一步之遥”。如果真的“退约”,美陆军将可能迅速完成对精确打击导弹的增程计划,使其射程可覆盖近程、中程和中远程距离,全面替代“陆军战术导弹系统”。这也符合美军一贯的“在激进中求稳健、在先进中求保守”的武器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