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第二辑节选丨笃行篇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8-10 14:39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水有深浅,物有异殊。浮于表面,所见不过鱼虾之属;深入下去,方睹蛟龙之大观。习近平与广大新闻工作者分享这句话,寄望于每一位编辑记者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新闻舆论的活力在于发现,眼力就是发现力。有些新闻工作者“有眼不识荆山玉”,挖掘不到有价值的新闻,原因就在于眼力不够。有人说,看见不只是眼睛与事物的相遇,而是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诉求与事物内在机理的融合。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足以安放每一位编辑记者的新闻理想:留守儿童的个体关怀,城乡鸿沟的社会弥合,治理现代化的国家道路……这确实是一个既能感受个人命运浮沉,又能思考国家发展大势的时代,其中蕴藏的新闻宝藏正期待着发现的眼睛。正因此,习近平对“发现”的强调,更能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带来触动。

原典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王充《论衡•别通》

释义

《论衡•别通》讲的是如何识别“通人”。王充认为“通人胜儒生”,并将二者定义为:“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可见,“博览”是成为通人的必备条件。

王充认为博览与否影响到识见深浅,人若不博览群书,就不能通晓古今、识别事物、分辨是非,就会“目不见青黄”“耳不闻宫商”“鼻不知香臭”。然后说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王充把涉水分为“浅水”“颇深”“尤甚”三个层次,而所见之物愈深愈奇,并说明缘由:“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从而得出结论:“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