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长春》第4章:长春是个聚焦的舞台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12-14 23:12

《围困长春》这部集文学性、史学性于一体的纪实作品,自面世以来深受专家学者和各界读者好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作品、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三届“中国作家报告文学奖”,一连串的荣誉足以说明这部纪实大书饱含的历史重量和思想能量。捧卷细读,一幅浩瀚的历史画卷跃然眼前。

本书虽以《围困长春》为题,却绝不将视角拘泥于长春一城,亦不仅仅关注东北一隅之胜负,而是以长春围困战为切入,折射国共双方政治、战略、精神、政策的对决。针对若干关于长春围困战这一历史事件似是而非的评论,作者李发锁先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2000多万字的档案文献中拨开迷雾,秉笔直书,置身于时代大背景下,为读者全景式还原围困始末,扣穿历史,使清者自清。

近日,中国军网经李发锁先生及人民日报出版社授权,将转载《围困长春》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点击文字收听《围困长春》)

第4章 长春是个聚焦的舞台

20世纪上半叶的长春,在若干年份曾为满洲(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日本投降前,长春地区总人口已逾120万,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除却屈辱的伪满洲国及其骑在其头上的关东军司令部外,苏联出兵后驻中国东北总部曾设在长春,国民党东北行营曾设在长春,中共东北局曾设在长春。

1946年四平战役后,国共两军隔松花江对峙时期,国民党松花江北的合江、黑龙江、嫩江、兴安、松江等五省的流亡政府或省党部加上吉林省政府,共6省机关齐聚长春。

长春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南宋名将岳飞誓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同饮耳”的黄龙府便是长春辖下的农安县。孙中山先生在《挽刘道一》诗中也曾写道:“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为图吉利,将农安改为“济州”(济乃涉水,州同舟也),不久升格为隆安府。元太祖忽必烈改国号“大元”后,黄龙府成为元王朝统治东北的中心。

“长春”这个名字是清朝以后才出现的。

上溯到1800年,嘉庆皇帝在伊通河上游东岸选中了一个村落(今新立城镇),钦命设置“长春厅”;再往前,所有史册均寻不到“长春”的字样了。

嘉庆皇帝的继任者道光皇帝在登基的第四个年头,又从北京紫禁城内把目光投向了长春,钦命长春厅迁入现今的长春。

那时,长春生机勃发,到19世纪末升格为长春府。20世纪初,清王朝的东三省总督就多次拟议把总督衙门迁往长春,以便“控驭三省”。光绪十五年,清王朝在长春设立了级别介于省下府上的道台,并建了道台衙署。张作霖生前也曾计划将大帅府迁往长春,只是日本人没让他来得及实施。

领袖们如何看待长春呢?

1946年3月25日,毛泽东亲笔给东北局彭真的电报指示中的第二条说:“力争我党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果然,4月18日,民主联军便拿下了长春。

马歇尔敏锐地意识到,共产党占领长春,“对于国民政府的影响甚至更是灾难性的”。

蒋介石认为,长春乃国家政权的象征:不打到长春,不谈和平!毛泽东针锋相对,要“把长春变为马德里”。

领袖们对长春高度一致的看法,演变成了大动干戈的战火。

长春与众不同,即便向好的前夜,长春的天也是灰黑的。苏军出兵的8月9日,与沸腾狂欢的重庆、延安等城市不同的是,长春陷入了一片混乱。

或许是回应美国投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声响,苏联出兵当天,同时派出了最重型的图-2轰炸机飞往长春上空,轰炸目标说是关东司令部,却投到了长春南岭居民区地带。漆黑的夜里,人们扶老携幼,仓皇逃出房间,寻找可以避难的地点。孩子哭、大人喊,却不知战争灾难因何而起。

10日晚10点左右,苏军飞机再次空袭,一颗照明弹投在了妓院街区,虽未炸到伪满皇宫,吓得皇帝溥仪带着祖宗牌位,躲进了同德殿东院的防空洞内。12日,溥仪带着“国务院”总理大臣张景惠一干人,随日军逃到通化大栗子沟铁矿矿长住宅的临时“行宫”。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17日,溥仪在日本人安排下宣读“退位诏书”。

从1934年3月1日起的傀儡康德皇帝溥仪到1945年8月18日“退位”,总共“在位”11年6个月18天。

这期间共颁布过6个“诏书”,最后的第6个“退位诏书”是扶他上台的张景惠递到他手里,让他照本宣科读的。仪式总共14分钟。前5个“诏书”都曾广泛印发,甚至每个小学校都有一份,定期要求学生诵读默写,至今有档案可查。最后这个诏书,中外出版物虽有涉及,都语焉不详。最重要的当事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也无记述。

后来,据熟悉当年掌故的长春人回忆,这份重要的历史文件发在了《康德新闻》的最后一张——1945年8月20日一份特别的号外上。原本4开2版的《康德新闻》变成8开一张,而且粘到了长春吉野町(今长江路)路北东二条路东的满铁长春洗衣房院外。至于印数,自然少得可怜,但毕竟是伪满洲国垮台的证明文书。

18日夜,溥仪在关东军的安排下,从大栗子沟登上火车到通化,转乘小飞机到沈阳准备换大飞机去日本避难。还是晚了一步,19日,在沈阳机场被从空而降的苏军空降部队俘虏,押往苏联伯力战俘营。这一年溥仪39岁。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到公元1912年2月12日溥仪第一次退位,共计2133年、492位皇帝。溥仪是皇帝的“终结者”。作为清朝皇帝,中国人是承认的,但1934年日本人操纵“登极”的伪满“皇帝”,中国人是不承认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