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长春》第4章:长春是个聚焦的舞台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12-14 23:12

10月8日蒋介石曾发表关麟征为东北保安司令,不到一周便流了产。原因是龙云被蒋授意的杜聿明逼下台,何应钦与宋子文“陪请”龙云到重庆后,龙逢人便大骂杜聿明并要求惩办他,实际指桑骂槐对着蒋介石,弄得蒋介石既尴尬又被动,以自己并不知道为由抓杜聿明为替罪羊,于10月16日下令将云南警备司令杜聿明撤职查办,以关麟征替代杜聿明,企图平息舆论与龙云的愤怒。

杜聿明职务虽撤,却未来得及查办,仅仅过了两天,蒋介石又发表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舆情一时惊愕无语。

熊式辉把到东北看成走马上任,出发的日子定在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日),率领张嘉璈、蒋经国等40余人从重庆起飞。同行的人们个个喜笑颜开,12日抵达长春。这批人只是九省二市官吏中层以上400余人的十分之一。

东北行营设在伪满长春八大建筑之一的满炭大楼(现吉林大学校部)。苏军很热情,派红军士兵站岗,红军女战士担任招待。当晚还举行了盛宴和歌舞晚会。接下来的谈判便进入了艰涩。自13日至19日,熊式辉、蒋经国、张嘉璈与苏军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等进行了三次谈判。主要内容归结起来是中方提出4条,苏方回复4条。

熊式辉的第一条,是请苏方协助我方建立政权,并接收各省市行政机构。这条“中苏条约”上有规定。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答复,行政接收事务苏方可以协助。熊式辉第二条,是协助我方接收日本及伪满在东北的工业及其设备。马利诺夫斯基不置可否,提出经济接收事务指定专人同经济委员会张嘉璈商洽。熊式辉第三条是,我方海上船运军队,苏方要指示适合港口,并提出在大连港登陆。马利诺夫斯基强调,大连为自由港,中国军队不能在此港登陆。其他港口则语焉不详。熊式辉第四条,是我方要空运少量部队到沈阳、长春等大城市,请苏方协助。马利诺夫斯基回复,这应由两国政府决定之,言外之意中苏条约上并无此条,不是我们两个在此可决定的。

在第二次会谈时,熊式辉提出东北行营要编练地方保安团队,马利诺夫斯基未置可否,但明确表示,不准改编东北伪军。并说明,东北各地的抗联和原东北军武装及其建立的政权是东北人民建立的,属中国内政,苏军不便干涉。

第三次会谈时,熊式辉提出东北行营将准备赴各地视察,包括北宁线。马利诺夫斯基自然不能承认已让贝鲁罗索夫代表自己将山海及锦州一线交给了八路军,狡黠表示说,去北宁路视察的行营人员苏军可派人陪同前往,但不能保证锦州以南地段的安全。

手握百万苏军重兵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面对理直气壮的熊式辉,态度和蔼却绵里藏针,寸步不让。熊式辉的勃勃雄心顿时凉了半截:筹备了数月的“行政接收”要泡汤!

12月21日,一脸灰土的熊式辉飞回重庆向蒋介石汇报请示对策,蒋介石做出了两项决定:(一)饬令中央各部会及东北九省市重要接收人员迅即飞往长春,做好“行政接收”的各种准备。(二)抽调中央精锐部队,立即由海陆空三路向东北运兵,做好“军事接收”的各种准备。

蒋介石主观认为,苏军的态度与要求只是军方的意见,并不代表苏联政府的意见,所有行政人员和中央部队立即进入东北,摆出强硬的姿态,逼迫苏军就范。同时,将谈判情况以备忘录形式由外交部转达苏联政府,请斯大林予以纠正。尔后,让杜聿明赴长春面见马利诺夫斯基,毕竟军人同行之间好沟通。

10月24日,杜聿明将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部设在北平(北京)外交大楼,28日飞抵长春。在苏军驻满洲总部(原关东军司令部)阔大门廊里站着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见到杜聿明便上前一个熊抱,极为友好地表示:“我们苏联始终要同中国人民友好的……因为我们早就有了杰出的孙中山和列宁他们两人的友谊……杜将军带领中国军队接收东北领土主权,苏军很欢迎,你们从海路、陆路来,我们都欢迎。”

杜聿明提出让苏军指示并协助登陆港口问题,马利诺夫斯基亲切说明,旅顺、大连地区为苏军另一元帅指挥范围,安东、营口以北,西至山海关都属自己指挥范围,苏军解除日军武装后即准备撤退。现在山海关、葫芦岛已没有苏军,只有八路军的部队,营口尚有苏军少数部队。

杜聿明当即提出,请苏军掩护国民党军队在营口登陆。马利诺夫斯基痛快答应了,并给杜聿明画了一份苏军位置图,写明苏军营口警备司令及掩护国民党军登陆要旨。

离开苏军司令部的杜聿明怀着对熊式辉复杂的心态进行了汇报,眼前浮现着苏联元帅亲切直爽的形象,心里在替苏军鸣不平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只会玩嘴皮的政学系的蔑视程度。

30日,杜聿明飞回重庆向蒋介石汇报,并将苏军所送的地图给蒋介石看。蒋喜形于色,表示十分高兴,说已同美国顾问团交涉好,由美舰运输第13军及第52军到营口登陆,接收东北,并指示杜聿明尽快同美军联系。

11月3日,杜聿明在秦皇岛登上美国军舰,同第七舰队代理司令巴贝中将一起前往营口。次日早晨,军舰到达辽河口。杜聿明在巴贝陪同下,从旗舰换乘小舰奔营口港驶去,安排联络官上岸与苏军接洽。

杜聿明从望远镜里发现中国军人正在搭建工事。十几分钟后得到联络官报告,苏军已经撤离,营口已由八路军接管。巴贝将军耸耸肩膀,对杜聿明做了一个鬼脸:“杜将军,美国才是中国的真正朋友,你相信吧?”

营口岸上的八路军是胶东军区吴克华的部队,6000余人,10月24日就到达了营口。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在28日答应杜聿明登陆营口时,吴克华部已经到达了4天。态度和气的苏军元帅实实在在耍弄了国民党将军杜聿明一把。

蒋介石既恼怒尴尬,又大惑不解,弄不明白苏联人为什么会出尔反尔。他决定军事、行政双管齐下,既然海上登陆成了泡影,便从陆路山海关打出去,把共产党赶出东北。同时,继续加强谈判,据理力争,尽快建立国民党省、地、县各级行政机构。

相当长一个时期,斯大林相信国民党不相信共产党;相信蒋介石,不相信毛泽东。这来自斯大林一直信奉实力主义的思想根源。他始终感兴趣的是拥兵数百万、控制全国政权的蒋介石。

若干年来,蒋介石不仅把枪杆子运用得炉火纯青,而且一直所向无敌。他通过辞职、下野、收买、驱逐、行刺、战争等手段,使众多对手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纷纷倒地:赶走许崇智、软禁胡汉民、孤立唐生智、枪毙邓演达、刺杀汪精卫,用大炮机枪压垮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用官爵和“袁大头”买通石友三、韩复榘、余汉谋。中国政治舞台古今各种权谋样样精通,几乎所有风云人物全被他打翻在地。

当然,其间的政治之肮脏、手段之龌龊,斯大林是不计较的。他的一句名言是:“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

如此乱世枭雄自然应当受到支持与赏识。斯大林把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一直放在蒋介石身上,不遗余力支持。

蒋介石起家的黄埔建军本钱,来源于苏俄200万卢布和大批枪械。1926年运抵广州的四批军火,大炮24门、炮弹1000发、枪支1.8万支、子弹为1200万发。甚至,购买苏联武器价格比市场低20%。贸易援华贷款利息3%,而同期美国是4%—5%。当然,斯大林的目的是要蒋介石把日本拖在中国,尤其是正在东北虎视眈眈苏联远东的百万日本关东军。

就在工农红军被蒋介石围剿被迫长征时,1934年10月16日,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廷黻在莫斯科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尼亚科夫会谈。苏联的态度是“真诚希望发展和巩固两国关系”。对于蒋介石,苏联“也像尊重其他的对我们友好的领导一样尊敬他”,以致斯大林以蒋介石划线,1936年12月12日西安兵变的张学良被称为“叛徒”。

而对共产党和处于艰难中的八路军,上述这些援助都没有份。对中国共产党1921年初建时期有记载的援助是,“陈独秀1922年6月30日致共产国际的报告,从1921年10月起至1922年6月止,共收入国际协款16655元”。

斯大林不看好中国共产党,还源于自毛泽东执掌共产党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斯大林认为毛泽东走不同于苏维埃的道路,只是一群“土地革命者”的盲目行为。

1943年,为了缓和同西方美英的关系,斯大林取消了共产国际这个组织。但多年形成的“老子党”对他国共产党颐指气使的习惯仍然如旧。斯大林对毛泽东最为不满的事情是,在1941年6月23日德国闪击苏联的第二天,莫斯科要求全世界共产党人把保卫苏联作为中心任务,斯大林提出“中共能不能抽调若干旅或团,摆在长城附近,牵制日军”,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援助苏联的具体办法,就是坚持抗战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与日寇熬时间的长期斗争方针,而不采取孤注一掷的方针。”

只知蹲在共产国际“柳克斯”大厦中啃洋教条的王明,在苏共与中共关系中没起好作用。他立即返回延安,以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名义,当面指责毛泽东并屡屡向共产国际状告毛泽东的种种“错误”,致使中苏两党关系越发趋冷。不久,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致电延安,一连串提了15个问题予以责问。

实事求是地说,多年来斯大林支持国民党而不支持共产党,最根本原因是他看好蒋介石,瞧不起毛泽东。即使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争斗多年唯一没有被蒋介石挑落马下的毛泽东,已有近亿人口的地盘和百万大军,斯大林仍然不相信毛泽东而始终如一地钟情蒋介石。

1945年5月28日,罗斯福绝对倚重、多次完成机密任务的哈里·霍浦金斯向杜鲁门报告了第三次会见斯大林“摸底”的收获:斯大林说到蒋介石,态度毅然决然:“没有其他的人像他那样强大。”“他将尽一切努力促进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他将欢迎蒋委员长的代表同他的军队一同进入满洲,以便在满洲设立中国的行政机构。”同时,斯大林还没点名字地说到了与蒋介石对立的那个人:“没有哪个共产党领袖拥有足够的力量来统一中国。”

言犹在耳,如何解释9月14日飞临延安的那架苏联飞机?如何看待苏联把答应的登陆港营口提前四天交给了中共军队?

斯大林这是怎么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