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们在战位报告丨难忘那顿“红军饭”,让英雄的精神永流传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霍雨佳 栾宝玲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11-06 16:22:57
 

难忘那顿“红军饭”,让英雄的精神永流传

■中国军网记者 霍雨佳 栾宝玲

朗朗晴空,万里无云。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终于到达了目标地域。舱门打开,一阵强风灌入,空降兵某部教导员余海龙站上飞机尾门。

“跳!”绿灯亮,伞训教练的指令穿透风声和飞机轰鸣声传来,余海龙应声一跃,第一个跳出了机舱。其余官兵紧随其后,一朵朵伞花在蓝天绽放。

带头跳出机舱,余海龙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第一个跳,是自己职责所在,也是这个英雄集体的精神所在。

朵朵伞花。

2014年10月31日,习主席出席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午餐时间,习主席与11位部队基层干部和英模代表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红军饭”。习主席同大家边吃边谈,不时为身边的基层代表夹菜。

时任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指导员的余海龙就坐在习主席身边,这顿饭对他来说是终身难忘的。“习主席把部队官兵时刻记在心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习主席的嘱托化为行动。”统帅的嘱托,让余海龙感到使命在肩。

身处英雄的集体,多年来,他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努力做好新时期黄继光精神的传播者。

跳伞训练中,连队干部骨干带头跃出机舱。

(一)

给新兵上第一堂课时,余海龙总让他们摸摸自己的头顶。

当新兵们用疑惑的眼光看向他,他总是意味深长地卖关子:“以后你们就知道了。”余海龙所说的“摸头顶”,就是让新兵们感受这个英雄集体的精气神。摔打历练后,也总会有当年的新兵跑过来跟余海龙说:“我摸到了!”

摸到头顶上“精气神”的兵,程强是其中一名。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名少年与参与救援的空降兵部队结缘,他就是当初举着“长大我当空降兵”牌子的男孩程强。2013年9月,程强参军入伍,毅然选择了空降兵部队,凭借过硬素质,新兵结束后他被分到了“黄继光英雄连”。

程强聪明好学,很快就脱颖而出,但或许就是因为这份“优秀”,让他不自知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余海龙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把程强拉到连队荣誉室,语重心长地说:“老班长直到牺牲都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六连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掉这个光荣传统。”之后还特意安排他到黄继光老班长的上铺住一晚。住到了黄继光老班长的上铺,程强深受触动。从此以后,他开始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制订加训计划,不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我。

余海龙(第一排中)和官兵交谈。

同样摸过自己头顶的“兵王”汪文博,又有着另一番经历。汪文博新兵跳伞时小腿骨折,拄着拐杖分到六连,因为担心拖连队的后腿,当时的他情绪很低落。时任连队指导员的余海龙看到后对他说:“连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战士。”

随后余海龙便为他制订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发动全连干部骨干开展传帮带,使汪文博重拾精武信心。通过几年的努力,汪文博已成长为一名全能型特战尖兵,两次在师旅“我是兵王”比武争霸赛中夺魁。在余海龙的影响带动下,“当兵就当能打胜仗的兵”也成为全连官兵的共同目标。

让英雄的“基因”植入青年官兵的血脉,让英雄的精神在年轻士兵身上传承发扬,余海龙表示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走进“黄继光英雄连”荣誉室,一幅幅珍贵照片、一枚枚珍藏勋章、一个个动人故事,诉说着上甘岭597.9高地上,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书写的壮烈历史。

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苹果”的故事,对余海龙和身边的战友来说,太熟悉了。上甘岭战役打响后,进入主阵地坑道的战士们在断水断粮的艰难环境中,坚守不退。期间,运输员在途中捡到一个苹果,舍不得吃,带回了坑道。此时,战士们在坑道里已经七天没水喝,但一个苹果传遍了整个坑道,还是完整的。连长最终决定共同分吃,一人一口,这个小苹果在全坑道又传了两圏。

伞降训练中伞花与天共舞。

而就在一次临机拉动中,余海龙和战友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苹果”中蕴含的精神力量。那一次演训,余海龙所在营接到的任务,是夺控某“机场”。一夜准备,数小时飞行,终于到达目的地上空。飞机舱门打开,余海龙第一个跳了下去,着陆的地方离“机场”大约8公里。背负几十公斤的重量,官兵们开始朝着目标“机场”奔袭。

余海龙拿着电台,边跑边给大家鼓劲。尽管疲惫万分,但是奔跑在阵地上,他们只剩一个信念:必须夺得阵地,必须完成任务。最终,官兵们顺利突破防线,完成了任务。而此时,茫茫草原上,他们只剩半瓶矿泉水。

“渴,太渴。”负重有限,官兵们能带的水也有限,现在只剩半瓶矿泉水怎么办呢?余海龙想了一下,把矿泉水递给了身边的战士。此时此刻,“熟悉”的一幕出现了,28个人小心翼翼地传递着仅剩的半瓶水,每人都只喝了一小口,随之而来的是不谋而合的沉默。深受震撼的余海龙此刻也感觉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传承的力量。

(三)

那一天,余海龙流泪了。

那是一次比武现场,最后的100米需要3名官兵推动一辆猛士车冲到终点。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官兵们流着泪高喊着黄继光的名字,到达了终点。在遭遇困难,面对生理极限的时候,他们想起的是黄继光。

英雄的集体需要黄继光精神,也在任务中传承着黄继光精神。

有序登机。

今年夏季,受连续强降雨影响,湖北麻城的叶家湾桥堤段约200米护坡发生险情。空降兵某旅“黄继光英雄连”接到上级指令:2小时内完成物资准备,开赴湖北麻城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连队党支部一时犯了难——不是动员难,而是选谁留守难,官兵个个都想上一线。当大堤旁“黄继光英雄连”的火红旗帜随风招展,每一名官兵都坚定地屹立在大堤最险处。

比武场上,战士刘毅扭了脚,却依然坚持跑完五公里。列兵熊欢欢,8个小时做了5900个仰卧起坐,令人惊叹。在达到目标前,他们完全有理由放弃,但在余海龙和战友们看来,这样一种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拼劲和闯劲,更是一种精神的历炼,英雄的精神正在生根发芽。

余海龙(右一)在险难课目训练中当先锋打头阵。

尾 声

光洁明亮的荣誉室,余海龙再次踱步来到这里。每当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他总会走到黄继光的铜像前默立沉思,向黄继光老班长“倾诉”心声。

去年初,因工作出色,余海龙被破格提拔为教导员。担子重了,余海龙也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然而身份在变,有些东西始终不变。他说:“黄继光精神可以说是我们这支部队最宝贵的红色基因,它是火种,走到哪就要传到哪,我们要让英雄的精神永远流传。”

(摄影:周晓辉 张朋倍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