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陆军装甲兵学院单东升:打赢才是关键,必须将答卷交给战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海强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2-01-12 07:30:49

将答卷交给战场

■陈海强

时至今日,单东升仍然记得十多年前的那个时刻。

位于京郊的一所装甲兵院校里,单东升正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授现役装备武器系统的火控原理和瞄准系统。那个时刻,他多年来反复思考的步兵战车行进间射击的问题终于看到了曙光。单东升兴奋地对学生们讲:“我要为大家介绍一种步兵战车行进间稳定瞄准的新技术,看看能否围绕火控系统的瞄准线展开突破……”

2020年7月的一天,退休在家的周启煌教授正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一条消息让他惊喜万分——习近平主席签署通令,给3个单位、5名个人记功。其中,给陆军装甲兵学院某教研室教授单东升记二等功。听到单东升的名字,周启煌教授非常高兴,这不是自己手把手带过的学生吗?他激动地给自己的另一名学生邱晓波打电话。

周启煌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武器系统专家,军队院校和军工行业广泛使用他的理论专著作为教材或工具书。单东升曾在周启煌教授指导下读完硕士并留校工作。在许多场合,周启煌教授都提及过单东升,认为单东升动手能力强,善于钻研复杂问题。邱晓波得知喜讯后,立即给师兄单东升打电话,几次都打不通,好不容易联系上了,才知道单东升出差了,正在内蒙古的一片戈壁滩上观摩新型无人装备试验呢。邱晓波过去是单东升师弟,现在俩人是同事。单东升研发“神瞄”系统,邱晓波是最早的参与者。单东升的口头禅是“先把事情干出来”,邱晓波理解师兄这句话说的就是行胜于言,他可是亲眼见证了师兄这些年的种种不容易。听到师弟报喜,单东升有些吃惊,心中涌上一阵暖流。去年,学院决定给单东升申请立功,单东升闻讯急忙给领导打电话,建议把机会让给其他人。他觉得自己贡献不算大,而许多同事研究的课题意义更大,只不过领域不同罢了。那时单东升担任总设计师研发的新型步兵战车瞄准系统,正被用于陆军、海军陆战队等不同类别步兵战车的改装升级,每套系统能为部队节省经费数十万元,可以直接提升装甲部队机动作战能力。

同事们都知道单东升很忙,究竟忙啥却没几个人能说清。

系主任魏曙光是为数不多知道单东升在忙啥的人。单东升磨剑十余载,魏曙光是见证者。单东升给魏曙光当过老师、授过课,魏曙光毕业留校后与单东升成了同事,如今担任系主任。谈及单东升,魏曙光总结了几句话:一是默默无闻,二是匆匆忙忙,三是令人敬佩。魏曙光称单东升是“将论文写在战场上的军事教育工作者”,在他看来,单东升身上有种珍贵的精神品质。

平日里,同事韩斌去找单东升,总能在那间小实验室见到他。在办公楼四层的拐角处,推开这间小实验室的门,常常会看到单东升忙碌的背影。每次推开门,韩斌都能感觉到无形的力量将单东升与周围的世界分隔开来。单东升旁若无人地忙着手头的事情,沉浸在科研世界里。好多次,看到单东升正在忙碌,韩斌就轻轻掩上门退了出来。晚上加班离开时,韩斌会习惯性扭头看一眼单东升的实验室。那扇门依然虚掩着,灯依然亮着。在这个僻静的空间里,单东升模拟战场环境,搭建了一个稳定瞄准的简易装置,模仿颠簸行进的状态,寻找瞄准线上的目标图像。当夜色降临,近百个电路板在桌面上“列队”完毕,电流通过电路板,灵感的火花随时都可能闪现。

单东升的主责主业是教学,三尺讲台是他的主阵地。他经常给学生们讲:“在战场上,没有人区分你是士兵、排长、连长还是营长……只有熟练掌握手中武器,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提升生存几率,完成打赢任务。”单东升紧贴实战的教研风格,与他的留学经历有关。1997年至1999年,单东升被选送赴俄罗斯马林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留学。课堂上,俄军教员谈起现役装甲车辆时,常常会介绍哪些装备技术是由学院研发,那种自豪的神情令单东升深受感染。两年半的留学生活,他一头扎进这座荟萃着装甲兵知识的殿堂,甚至舍不得周末外出领略莫斯科街头的风土人情。毕业之际,单东升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回望这段留学经历,唯一让单东升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当年没去瞻仰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战役发生地,尤其是上演过战争史上最大规模坦克对决的那些战场遗址。

课堂成为观察装甲部队发展变化的一扇窗口。归国后,单东升在课堂上积极推广突出实战地位的教学理念。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主动掌握知识,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时刻准备着接受实战检验。

长期以来,困扰装甲部队的一个现实难题,就是步兵战车行进间实弹射击和稳定瞄准的问题。作为陆战之王,坦克自重大,火炮口径大,行驶过程平稳,对射击影响相对较小。虽然,坦克的行进间稳定瞄准和实弹射击问题已经解决,但造价高昂、体积较大,难以在步兵战车上推广。单东升瞄准的步兵战车“稳定瞄准”和“动中射击”问题,属于世界级难题,业界始终关注但却难有突破。

单东升从瞄准线技术做起,大胆颠覆之前关于步兵战车行进间稳定瞄准和精确射击的认知。在缺少试验条件的情况下,他向同事们请教,然后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一边评估。师弟邱晓波提供了自动跟踪的图像处理板,师妹王晓卫帮着编制图像处理板软件。单东升的原理样机几乎是纯手工打造,面板上的字是他手写的,需要打方孔的位置,他用电钻打出圆孔,然后一点点鼓捣成方孔,而案头的机箱也是他自己攒的。所以,最初打造的原理样机颜值不高,但他硬是通过这台设备把核心问题搞明白了。

在装备科研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尼采三原则”理论,阐述了装备研发过程中的几个核心因素——技战术性能、生存能力、效费比。单东升要研发新型火控瞄准系统,就要优化技战术性能,提升战场环境火力反应速度以增强生存能力,推进低成本研究增强效费比。可是,理论层面的阐述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到了工程层面还要经历艰难的探索。单东升需要时间,大把大把的时间;需要耐心,默默坚守的执着;需要经费,细水长流的补给;需要灵感,洞察迷雾的闪光。装备科研工作是为直面生死的战场提供支撑,哪有什么万无一失的事情?单东升选择的攻关方向,可谓“道阻且险”。

2010年,单东升为新型步兵战车武器稳定系统瞄准线稳定方法申请了国防发明专利。他摈弃了复杂的机械结构,突破了传统火控稳定瞄准系统机电式稳定成像的原理,在可靠性上取得了很大提升,而造价仅为西方军事强国同类装备的五分之一,填补了国内装甲火控系统的一项空白,其综合水平足以跻身世界前沿阵地。课题运转过程中,单东升邀请同事们参加这项课题研究,大家长期义务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随叫随到。同事苏奎峰帮助单东升完成了系统底层驱动软件的设计,在构建硬件系统过程中陪着单东升加班加点,一起分析疑难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现任自动化室副主任的郭理彬,参与过单东升的部分课题,经常帮单东升解决数字信号处理器方面的问题。那时单东升的课题尚处于起步阶段,常常通宵达旦地在实验室加班,遇到硬件调试问题时会半夜三更给苏奎峰、郭理彬打电话求助。他们见证了单东升这么多年将周末、节假日乃至寒暑假都用在课题上的艰辛。郭理彬清楚地记得,那些年过春节时,同事们基本上都回家了,他看到单东升还在加班。在这些困难的日子里,单东升从未失去过信心。

一人,一车,一片旷野,单东升常常忙得忘记了时间。

寒冬时节,单东升在试验场调试新型步兵战车的火控系统。这是一片处在风口的旷野,空气中弥漫着沙土味。有人来找他,扯着嗓子喊:“单教授!单教授!”过了好一会儿,不远处的步兵战车舱盖向上撑开了,然后一顶迷彩帽缓缓探出,单东升耸着肩膀爬到车顶上。他穿着荒漠迷彩服,脚蹬一双磨掉皮的作战靴,指着身后的步兵战车介绍新进展,白手套截去了食指部分,一问才知是为了方便探出手指干活儿。

单东升钻进战车炮塔,舱盖一关就沉入了装甲世界。有时,他会让驾驶员操纵战车在沟沟坎坎里奔突,大脑在颠簸中像一台计算器在高速运行。在车里呆久了,他常常感觉自己也是步兵战车的一部分。为了验证自己的思路,他曾邀请两位业界公认的高手一同参与课题,专门负责“挑刺”。经过近两年努力,单东升的成果经受住了考验,犹如一叶小舟穿过了急流险滩。

2015年11月9日,单东升多年的努力迎来了回报。在赴某靶场实弹测试期间,采用了新型火控系统稳定瞄准技术的步兵战车,进行了行驶中实弹射击。单东升毫无把握,他只有不足2小时的时间培训临时抽调来的射手,然后实弹射击就开始了。打到最后一组实弹的时候,已是晚上六七点钟。最终,这次试验以不同的行驶速度发射15发炮弹,其中14发命中目标。这个成绩对于步兵战车“动中射击”而言,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看着靶标上的弹着点,单东升心潮起伏,这些年来的路走得过于艰难,但毕竟走了过来。参试部队团长历建西对单东升竖起大拇指:“您是一位谋打仗的教授!”2016年11月,由臧克茂院士担任组长的专家组,对单东升的这项成果进行了验收。此后,2018年夏秋两季,通过在江西某靶场的陆地运动实弹射击试验以及在东山岛某海域的海上实弹射击试验,顺利完成全部定型测试。至此,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步兵战车火控瞄准系统诞生了。

新技术的出现,必将打破平衡,然后又形成新的平衡。

单东升密切关注着装甲兵种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新型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摧毁的坦克一次次出现在新闻镜头中,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装备技术能否对付反装甲技术,形成装备研发中新的矛盾关系。各军事强国都在加大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的体系研发,在世界各地爆发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中,可以看到交战双方大量投入装甲部队。单东升清楚,低成本装甲技术是让无人技术真正走向陆地战场的助推器。

单东升的人生目标是做有意义的事情。他在意的不是职级高低,而是作出过什么贡献。由于将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上,他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从未认真关注,只有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才会全心全意地去投入。带着这种“不争”的态度,单东升干了整整22年副教授。学院关注到单东升的贡献,知道了他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事迹。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有为就该有位!经过一波三折的争取后,学院最终为单东升解决了正高职称。单东升对此心怀感激,他给自己提出要求——讲好每堂课,做好每项课题,用加倍努力回报组织的关爱。

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单东升生出更多紧迫感。打赢才是关键,必须将答卷交给战场!在他的心目中,奔腾的铁流正在穿越战场的迷雾,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在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