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部探索优化防空作战模式——
融入体系,“小单元”也有大作为
■谢越帆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邓栋之
空军某部某地导营开展实弹射击训练。范文浩 摄
夏日,西北戈壁,某驻训场,一场联合防空训练拉开帷幕。空军某部某地导营多个小作战单元迅速进入各自阵地,其中一个单元捕获“敌机”后,立即将目标信息共享至空情网络。紧接着,该营各作战单元与友邻陆军防空营、高炮连等同步响应,携手抗击来犯之“敌”。
“这次野外驻训进一步检验了我们的作战效能。小单元编组的作战模式,让全营的反应时间大幅缩短。”该营训练指挥员告诉记者,过去训练,作战指令通常由防空群指挥所下达到营级单位,接着由营分发至各连队。如今,作战指令直达各个小作战单元,指挥流程更加高效,部队行动更加灵敏。
此前一次训练中,陆军某防空营发现目标后,通过防空群指挥所向该营申请火力支援。然而,由于营指挥所研判空情、分配任务耗时过长,导致贻误战机。
兵贵神速,战场上分秒必争,时间对一场战斗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为了打通作战链上的堵点卡点,该部成立专项课题组,探索如何让作战指令更快抵达末端。经过充分研究论证,他们决定推行小单元编组作战模式——将所辖各地导营分解成多个小作战单元,每个单元具备火力、指挥、预警、保障等要素。与此同时,精简指挥决策流程,每个小作战单元直接接收防空群指挥所指令,独立遂行作战任务。
“有了体系支撑,小作战单元也能发挥大作用。”该部一名作训参谋介绍,他们通过嵌入各军兵种指挥链、信息链、火力链的方式,让每个小作战单元的视野更广,作战效能更高。
训练现场,“敌机”采取战术动作规避地面雷达搜索,伺机突袭某作战单元。雷达技师袁锋持续追踪目标。突然,“敌机”释放强电磁干扰,雷达屏幕上一片“雪花”。紧要关头,防空群调度另一作战单元进行战术干扰,为袁锋争取反制时间。不多时,雷达屏幕恢复正常,袁锋再度锁定目标,引导火力准确命中“敌机”。
“我们将充分利用野外驻训时机,对小单元编组作战模式进行优化完善。”该部领导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加大联合训练的深度和力度,推动部队体系作战能力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