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司号员就位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汪 娜 林梓栋 武 岑 发布:2019-06-25 02:17:18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6月10日5时50分,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嘹亮的起床号音响彻整个校园。第二期司号班学员迅速列队后向操场奔去,军号别在腰间,号嘴揣在上衣兜里。三公里晨跑结束,队伍集合在学院西北角的白楼前,学员们开始了一天的司号训练。左手叉腰、右手持号,头一仰,一串号音刺破晨雾,号管上的红绸在微风中起舞。

请关注《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司号员就位

■中国国防报记者 汪娜 特约通讯员 林梓栋 武 岑

6月10日5时50分,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嘹亮的起床号音响彻整个校园。第二期司号班学员迅速列队后向操场奔去,军号别在腰间,号嘴揣在上衣兜里。三公里晨跑结束,队伍集合在学院西北角的白楼前,学员们开始了一天的司号训练。左手叉腰、右手持号,头一仰,一串号音刺破晨雾,号管上的红绸在微风中起舞。

一切从零开始

2018年9月,军委训练管理部发布消息,我军司号制度恢复和完善工作全面展开,拟从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恢复播放作息号;2019年8月1日起,全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承接了开设司号员培训班的任务。

在我军通信兵序列中,司号员是个特殊的兵种。从1927年建军开始,军号就与人民军队联系在一起,在作战和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和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军号的指挥通信功能逐步弱化,司号员编制在“百万大裁军”中被整编撤销。

30多年的历史断档,让接受培训任务的军事文艺创演系犯了难。两个月时间能培养出合格的司号员吗?这一度成为创演系主任徐惠冬想得最多的问题:“没有参照可循,没有专职老师,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受领任务后,创演系立即成立专门课题组讨论研究,到基层部队、军队院校和军乐团等单位进行调研,综合意见建议后,对教学大纲和训练教材进行初步拟定。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这是一场要打赢、也必须要打赢的战斗。

3月初,首期司号班正式开课,而大纲和教案也是边教边改。“课题组每周召开教研会,左刚、万千里、刘保国、王强等四位吹奏课教员根据教学实践对大纲和教材提出修改意见。”据徐惠冬主任介绍,正式的教学大纲和训练教案将在7月底付梓。

在此之前,一切都在摸索中。其中就包括对军号号嘴的设计改动。

“培训使用的军号由军委训管部下发,是1985年封存起来的一批军号。训练中,教员普遍反映老式号嘴偏浅偏小,对号嘴进行合理改良能降低学员的学习难度。”创演系教研室主任梁召今介绍,在结合教员提议和学员意见后,学院立即联系地方厂家对号嘴进行改良。很快,一批新的号嘴配发到学员手中。

改变的不仅是号嘴,还有教室。

第一期培训班开班之初,学员在临近街边的一栋红楼里进行吹奏练习。此起彼伏的练习声在遭到“投诉”后,学员“不敢吹了”,吹奏积极性打消不少。了解情况后,创演系立即为司号班调整出十几间专门的隔音教室。有了专属教室,学员们的思想包袱没了,号音也活跃了起来。

第一期培训班结业时,教研室召集教员和学员代表开了一次通气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主要是提问题,集智想办法。”徐惠冬介绍。会后,学院根据学员提出的问题,对课程计划进行调整。“第二期培训方案将音乐基础、司号史、思想政治等课程时间前移,在第一个月全部结束,为后期吹奏练习预留足够时间。”

勇敢的“跨界行动”

坐在南京开往北京的高铁上,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部中士沈婉仪内心忐忑不安。“不懂音乐,从没接触过军号,要在两个月时间里熟练吹奏21个号谱,可能吗?”带着疑问,沈婉仪开始了在北京的训练生活。

新年刚过,沈婉仪和来自全军的40名士官被选拔为全军首批司号学员。他们有的是通信兵、驾驶员,还有的是导弹发射手。对于多数人来说,这将是一次勇敢的“跨界行动”。

“对学员的吹奏水平摸底后,我发现,虽说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有音乐基础的学员也不多,但都是各单位按政治素质、军事素质、文化素质、身体条件选出来的尖子,领悟能力强、学习能力强,这给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梁召今对学员充满信心。

“节奏感、音准感较好;肺活量好,嘴唇相对薄、无外伤,牙齿整齐,口腔无手术……”这是各单位选送司号学员的基本条件。采访中,海军航空大学某部上士张国强指着自己的嘴唇对记者说:“你看,我的嘴唇是班里最厚的。”一句话,引得大家笑了起来。“但努力可以弥补短板。别人练一遍,我就练10遍,勤奋使我变得强大。”

陆军某部四级军士长韩军杰擅长长笛演奏,“本以为长笛吹得好,小号学起来会很快。而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以为’。”练习吹奏的第一天,韩军杰在嘴形上“卡了壳”。

正确的吹奏嘴形是吹好军号的第一步,但稳固正确嘴形并非易事。

采访中,武警某部下士杨鹏一直在叠纸片,只见他将一张完整的A4纸裁成6厘米长、4厘米宽的小纸条,再将纸条折成2厘米长、0.5厘米宽、0.2厘米厚的纸片——这是吹奏练习的重要道具。将纸片放在唇间,用唇尖力量夹住纸片保持20~30分钟(俗称“叼纸片”)是快速固定嘴形、锻炼唇尖肌肉控制力的一个好办法。

“30分钟叼纸片练习后,嘴巴又酸又麻。有时吃饭时嘴还是抖的。”火箭军某部下士樊斐笑着说。除了纸片,学员还被要求随身携带一面小镜子,随时查看嘴形是否正确。“吹奏结束,如果嘴唇正中留下了一圈红色印记,那就说明嘴形对了。”

1 2

责任编辑:宋丽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