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绿色军营,有这样一批奋斗者,他们勇于拼搏、敢于担当,为强军兴军作出积极贡献。
今天,让我们聆听四名奋斗者的故事,感受新时代革命军人在强军征途中精武强能、勇挑重担的铿锵步伐。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敢拼才会赢
身姿如铁

一搭手就知道,这是一个敢拼敢闯的硬角色。瞧,粗犷的脸庞如铜铸一般。可不,入伍24年,冯红民一直和硬邦邦的“铁家伙”打交道,被战友们赞为“铁师傅”。
既然是块铁,自身肯定硬。当年,他当选连队火炮技师时,正赶上部队换装。接装那天,第一个跳上坦克的冯红民一头扎进炮长室。看着全新的装备,锃亮的炮膛,冯红民缄默、发呆,心里开始犯难:“你是变厉害了,我可咋办?”
兵当久了,脾气倔,冯红民没有退缩。
之后,冯红民每天晚上开启“不计时”学习模式:无论多晚,必须把当天计划学习的知识点全部吃透。没有教材,他就把装备说明书装在脑子里背记。白天,训练场烈日炎炎,在近50摄氏度高温的坦克方舱内,冯红民向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线路发起“冲锋”。对照说明书,他耐着性子一个个比对、记录。汗如雨下,他一待就是半天……两个月下来,冯红民不仅学会了新装备所有操作,还开始承担组训和维修任务。
“稳当!”提起冯红民,大家都这样评价,“技术稳当,人也稳当”。每次实弹射击,兵龄最长的冯红民都被战友们抢着搭档。实在拗不过时,冯红民就一头扎进连长车,“嘿,谁也别争,谁也甭抢!”
其实冯红民和战友们心里都明白,这个“稳当”源自于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和“一专多能”的硬实力。
一次演习机动,一辆坦克因水管爆裂半途“趴窝”,发动机温度骤然飙升,冯红民和战友们连夜抢修。可直到凌晨4点,水管还在滴水。无奈最后只能从数公里外请来维修人员……故障虽然解决了,但冯红民却心事重重,“假如一个人精一门,通一门,会三门,那问题不就简单了?不管在战场还是赛场,都能形成互补。”从此,冯红民为自己定下了“一专多能”的训练目标。
短短两年,已是射击专业特级的冯红民又先后考取了通信专业特级和驾驶一级,成为一个精通坦克三大专业的士官。
去年,部队改革调整,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全面的专业技能,冯红民转岗成为一名教导队教员。走上三尺讲台,戴着眼镜的冯红民一副文绉绉模样。可他心里最惦记的还是那熟悉的“铁疙瘩”和火热的演兵场。“机会来了!”今年年初,为备战陆军“铁甲奇兵-2019”比武竞赛,冯红民被选为教练员。重返训练场,他带着战友不断刷新训练课目难度,决心向着更大的挑战发起冲锋……
祁连山下,一场罕见的大雨突降戈壁滩。坦克像一尾在水面滑行的鱼,疾驰在狂风暴雨中,冯红民操纵火控系统,目光如箭镞一般,瞄准目标。顷刻间,火光冲天,“猎物”粉身碎骨。
心声丨甘于奉献
■冯红民
未来战场瞬息万变,要想多一份胜算,就得练强每一项本领。作为一名老兵,我会拼尽全力,恪尽职守,把自己最大的能力贡献给部队,有十分的劲就用十分的劲,绝对不留一分。
第一靠拼

烈日炎炎,热浪袭人。在戈壁滩扬起的沙尘里,一支9人小队似一把尖刀,穿插、突进。天光云影之间,小队来到障碍跟前,上等兵张顺林三步一蹬蹿上高墙,指挥全队迅速攀越通过障碍。
演训场下,掌声雷动。乍看去,体格瘦削的张顺林站在队伍中并不起眼,却已然在现场观摩官兵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
“个头不高,本事不小!”在“尖刀班”,兵龄不长的张顺林已经是战友心中的比武高手。他当兵不到两年,先后参加了旅、集团军、陆军组织的比武。讲起比武经验,他说得头头是道。
去年10月,部队刚拉到野外驻训,恰巧碰上陆军“精武-2018”比武选拔,张顺林全连第一个请缨。凭借丰富的比武经验,张顺林顺利突出重围,成为“精武小队”中的一员。
赛前备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战场救护课目,以长跑见长的张顺林两眼一抹黑。训练之初,面对亟待救治的伤员和紧迫的时限要求,张顺林如临大敌,前期熟记于心的操作步骤抛诸脑后。那段时间,他甚至想退出比赛。
为了磨练张顺林心理素质,营长白鹏宇叫来十几个保障人员,在包扎过程中特意干扰打乱他的节奏;连长黄海军让张顺林在心里默念:“不要慌,我能行!”……
“拼了!”看着战友们的包容和帮助,张顺林急了,他暗下决心。仅一个包扎动作,张顺林每天训练10多个小时,从烈日当空到繁星漫天,甚至连睡觉前都要把床架当作人的四肢再反复练习几次。
渐渐地,张顺林变得忙而不乱。决赛场上,他超常发挥,帮助全队提高了整体成绩。
载誉归来,征程未洗,张顺林肩上又多了一份重任——担任“尖刀班”教练员,他要带着更多战友跟自己一起冲锋……
在“尖刀班”,熟悉张顺林的人都管他叫“张顺溜”,说他像电视剧中的顺溜一样吃苦耐劳、不知疲倦,特别是跑起步来,骨子里透射出常人所没有的忍耐和坚韧。
起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性格像顺溜一样“犟”,其实不然。生活中,张顺林是公认的好脾气,每次在训练场,他都积极鼓舞士气,主动充当起活跃现场气氛、调动训练热情的角色。
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张顺林也挺“犟”。“犟”在那一股子拼劲。就像当初战场救护,别人觉得完不成的事,他就不信,只要认定就一定会搞定。
一次长跑训练,为帮助战友提高成绩,出发前,张顺林故意“夸下海口”,力争第一。其实,由于训练脚伤,张顺林忍着巨大疼痛坚持参训。在越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他瘫倒在地。战友们把他团团围住,张顺林却笑得灿烂,俨然忘记了身体的伤。
归队途中,在战友的搀扶下,张顺林又谈起去年的参赛经历,“叫苦得不到同情,第一才值得尊重,第一靠拼,这就是信仰……”兴起之时,他咧嘴傻笑,背影被盛夏的夕阳拉得修长,体能衫后襟被风鼓满,随着那颗炽热的心猎猎颤动。
心声丨书写担当
■张顺林
“年轻人,就要有一股拼劲!”入伍时,新兵班长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比武参赛,要想站上更高的领奖台,就要比别人流更多的汗水,付出更多的努力。经历挫折方能成长,我用精武信仰淬火军旅,用战绩书写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