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鞘利刃

寒冬腊月,呵气成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支十二人的小分队携带各型武器装备,悄悄逼近一间废弃的民房,小队长通过手语为各小组明确任务。简单协同后,破袭开始,爆破、进入、控制、撤离,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两分钟。
在20公里之外的指挥控制中心,使用战场电视实时视频指挥的连长王鲁鑫欣慰地说,这真是一把“侦察尖刀”。
这把“尖刀”的小队长就是该旅武装侦察连四级军士长——邵德标。作为连里年龄最大、兵龄最长的士官,他精通全连数十种武器装备,熟练掌握武装泅渡、特种驾驶、化装侦察等技能,长期担任全旅侦察兵集训教练员。去年,他带队参加战区陆军组织的“侦察奇兵-2018”比武竞赛,斩获个人综合第一名。
“邵班长训练狠大家都知道。”在集训队,邵德标有个亮闪闪的外号——“尖刀邵”。
年初侦察兵集训,由于新队员较多,负责集训的侦察科参谋制订计划时想降低训练强度,邵德标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来到我的集训队,他们就应该做好身体和思想上的准备!”计划照常。集训不到两周,集训队就因为超高的淘汰率,人数由最初的42人降到18人。有一个合成营的“兵力”竟“全军覆没”。营长到训练场找邵德标,“看能不能帮忙留一个”。邵德标拿出考核结果:“成绩不合格,哪儿来的回哪儿去。”营长面子挂不住,指着手枪速射一栏说:“五秒钟五发弹,谁能完成?”邵德标请营长后退几步,转身据枪、上膛、击发,3秒56,47环。营长心服口服。
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营连领导第一个想到的总是邵德标。旅队第一次整建制赴高原参加实兵演习,上级安排邵德标所在连,潜入纵深执行侦察任务。受地形限制,所有进入道路全部遭“敌”封锁。连长带领骨干现地勘察、琢磨地图,却始终找不到破解办法。
“从这儿徒步渗透!”邵德标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地图上一条山沟,连长顺着山沟看去,直线距离12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就有两座,中间还有三条河。连长瞄了邵德标一眼,邵德标跨前一步,胸脯一挺,说:“保证完成任务!”
凌晨3点,邵德标带着精心挑选的6人小组出发了。由于高原缺氧加上山地崎岖,行军速度只有平原的一半。在距离预定阵地还有两公里时,不远处的草丛动了几下。“是狼!”邵德标心里一哆嗦,往后退了一大步,几名战士顺势靠了过来,“班长,我们绕着走吧”。邵德标心里盘算,绕行避开狼群,只能走更远的山谷,天亮前肯定完不成侦察任务;如果就在此地建立侦察阵地,将无法侦获全部目标。“上刺刀!”他定下决心,6把刺刀寒光闪闪,几匹野狼知趣地离开了……
“头狼,孤狼报告,发现‘敌’炮兵阵地,坐标……”清晨6点,第一条情报信息准时传回后方指挥所,连长抑制住内心的激动,点头回复道:“头狼收到,早回狼窝。”
心声丨为战而训
■邵德标
“利刃出鞘”,重在快、准、稳、狠。对侦察兵而言,面对敌人,不仅要技能过硬,还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超凡的勇气。只有把每一次训练当作实战,才能培养出逢敌亮剑的胆识和向死而生的血性。
华丽转身

烈日雄关,挥师在即。合成四营正在进行战前动员。
数百人整齐划一,队列雄壮。一人队前一立,眉目俊朗,正对着全营官兵。他运臂如风,挥、折、扬、顿,虽无宏乐伴奏,华章自在心中。随着他双臂一沉,五指捏拳,震天的歌声陡然落地,回荡在肃穆的集合场。
四营官兵合唱的正是他们的营歌——《为胜利而飘扬》,当中的指挥者正是歌曲的创作人,上士温喜斌。
“斌”字,一文一武,寓意“文武双全”。
温喜斌学了四年音乐,毕业后到音乐培训机构从业。但他心里始终惦念着一件事。在高中,他靠着政府给予的“寒门学子奖学金”艰难求学,大学时又靠“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助才完成学业。这份恩情未报,人生怎能平静?
披上军装,大家说他是“带艺从军”,他却说这份技艺本就是党和国家给的,要献给国家。
“音乐能鼓舞人,因为里面有一种精神。”温喜斌从不放过登上舞台的机会,为战友们奉献音乐才华。他领衔一支叫作“无名高地”的乐队,创作脍炙人口的军营热歌,唱奏出军人的壮志情怀。
可就这样当个“文艺兵”,温喜斌并未感到满足。
当兵第五年,赶上了部队换装。一台台崭新的99A坦克戴着大红花缓缓驶来,发动机突突的轰鸣仿佛在温喜斌心中奏起一阵激昂的鼓乐。
征服新装备,才算报国恩。他立志当个出色的装甲兵。可对他来说,学习新装备几乎是从零起步。他挽起袖子,惯于操持乐器的双手一次次沾满油污。第一次接触这个雄伟的“铁家伙”,就被夹伤了手指。连队的老技师对他说:“你是大学生,学艺术的,这种粗活儿不适合你。”
要摘掉“文艺兵”的帽子,完成华丽转身,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温喜斌把“舞台”从灯光闪烁的演出场转移到装甲列阵的训练场。他铆在坦克上,一个部件一个部件钻研,日积月累,功夫渐深。
他发现,唯有拼尽全力,才能有所收获。一沓沓新教材,他读得如饥似渴。他四处求教,以上学时勤勉善钻的劲头,积累出厚厚一本“坦克驾驶宝典”。他依靠自己对声音的敏感,研判和记录99A坦克在不同状态下发动机的声响,探索出一套只有他能心里明白的修车路子。
从文艺能人变身技术骨干。短短两年,他褪去一股“文艺范儿”,染上一身“柴油味儿”,收获了过硬的驾驶本领和修理技术,成为连队优秀的装甲技师。
拿起扳手,敲敲拧拧;抡起大锤,紧紧履带;撬杠与螺丝、起子齐上,叮叮当当过后,一辆出了故障的坦克发出健康的轰鸣,在道路上压出明快的声响。在驾驶舱里听过这一连串声音,温喜斌笑逐颜开,这才是最动听的节奏!
心声丨重塑自我
■温喜斌
“文武双全”的真正内涵是把个人理想和强军事业紧密结合,我怀着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参军入伍,从文艺骨干到连队装甲技师,拼尽全力重塑自我,立志奏响属于我的“强军战歌”。
本期撰稿:刘亚雄 谌睿 易境均 马振平 陈善锋
图片摄影:陈善锋 陈玮乐 张滔 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