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新疆军区某汽车运输团车队上阿里,记者没有看到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默默无闻的坚持。每个高原汽车兵都是一本书,“封面平凡,内容精彩”。请关注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平凡精彩之路
——跟随高原汽车兵走阿里(下)
■解放军报记者 林乘东 柳 刚 高立英 李 蕾
引 子
人生,就是在路上。
高原汽车兵选择的路,常人望而却步——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蜿蜒于喀喇昆仑之巅,10多座冰川达坂和数十条冰河横亘其间,高寒缺氧,风险重重。
有人说,高原汽车兵很伟大——
任何一个在这条路上跑了10年以上的老兵,行驶总里程都在20万公里以上,能绕地球赤道至少5圈。每一个牺牲在这条路上的汽车兵,都变成了永恒的路标。
而高原汽车兵们却说,自己很平凡——
出发,经停,到达,握着方向盘的那一双双手,总是浸染着洗不掉的油污;装车,上山,卸车,下山,戴着墨镜的那一双双眼,领略着高原的雨雪风霜。
跟随新疆军区某汽车运输团车队上阿里,记者没有看到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默默无闻的坚持。一身疲惫,一脸尘土,坚韧的他们,犹如昆仑山上的石头。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都是由无数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编织而成的。任何平凡人的生活,都与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相连。
平凡之路上,亦有繁花万千。每个高原汽车兵都是一本书,“封面平凡,内容精彩”。

汽车团官兵利用任务间隙,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郑强龙摄
坚 持
“手中的方向盘,就是抗高原反应最好的药”
到达麻扎达坂顶上,胸闷头痛袭来,迷彩帽仿佛变小了,紧紧箍在脑袋上。
“坚持一下,下了达坂就好了。”此时,上士王义永的笑脸晃动在视线之中。
在汽车团,王义永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叫“麻扎倒”——
2011年,王义永第一次跟车上山。刚开始,他嗜睡、头疼,后来恶心、呕吐,最后看不见、听不到。车行至麻扎达坂,王义永直接“晕菜”了。
此后,每次上山一到麻扎达坂,王义永就会被严重的高原反应“放倒”。提前吃药、拼命聊天……啥招都用上了,也不顶用。
上一次山,经历一次死去活来。直到2017年,“麻扎倒”才不倒了。
“战友鼓励加自己坚持,慢慢扛过去,也就适应了。”他神情自若地握着方向盘,灌下一口“红牛”。
坚持,是高原汽车兵最常用的一个词,也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在这条路上,王义永从新兵变成了上士,从儿子变成了丈夫,更理解了坚持对人生的意义。
停车休整,记者看到,王义永低着头四处搜寻石头。一问才知道,这些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昆仑石,是他带给妻子的礼物。
4年前,王义永结婚成家。心灵手巧的妻子喜欢花艺和盆景,一花一叶,一石一木,将家里布置得生机盎然。于是,王义永每到一站,就忙着捡石头,带回去给妻子。
“没有人不高反,只是手中的方向盘,就是抗高原反应最好的药。”王义永说。
狮泉河兵站曾是中士驾驶员李航的伤心之地——2015年他第一次上山,抵达狮泉河时竟然休克了。战友们把他送到医疗站紧急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李航有很多理由不再上山,但每年上山的车队里,仍有他的身影。
坚持和坚守,成就了这条天路上汽车兵的传奇故事。在王义永和李航心中,叶城营区锅炉房老兵王帅才是“偶像级人物”。
在叶城营区,不论是兵还是干部,见到这个45岁中年男人,都会尊敬地喊一声“王班长”。
王班长和团长彭立勇是同年兵。退役前,王帅在新藏公路上跑了十几年,一直是全团的收尾车驾驶员。汽车兵都知道,只有驾驶技术和修理技术都过硬的兵,才有资格开收尾车。
提起王帅的车技,大家都会说他在麻扎达坂成功处置的那次生死险情——
那天,下山的路上覆满冰雪,被过往的车队碾得像镜子一样滑。一台运输车有点失控,滑到了悬崖边上……危急关头,王帅挺身而出,化险为夷。
10年前,王帅参加上级组织的汽车兵比武,训练时发生意外,腰部受伤。手术后,他腰上打了钢板和铁钉,再也不能长时间开车了。
后来,王帅因病退役,复员后回到媳妇老家四川宜宾。
王帅的徒弟王寿红没想到,第二年4月,车队进驻叶城营区时,师傅又回来了,还是穿着那身迷彩,只是卸掉了军衔。
在锅炉房旁边的小屋,老兵王帅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
以前营区没有澡堂,汽车兵们下山回来,想洗个热水澡很难,还要跑好远的路。
老王来后,每天早早烧上热水,汽车兵们下山一回来,就能舒舒服服洗上热水澡。
老王当年开的那辆车牌尾号为“153”的运输车,如今还静静地停在车库里。路过时,老王时常会去看看这位“老伙计”。
又一批新兵来了。望着炉中的火苗,老王想起了25年前的那个小伙子——
本想当上3年汽车兵,就复员回县城,安排一个稳稳当当的工作。谁知在昆仑山上一跑,就是这么多年。
本想在这条路上一直跑下去,无奈受伤退了役。
本可以和妻儿在巴蜀山水间相守,却每年4月到11月都守在南疆这座营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