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士官和他的400多期维修小报
■李团标 邢 哲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雷兆强

训练间隙,刘纪伦为修理工讲解新一期维修小报。周 超摄
创办这张小报,初衷是为了分享
“一张小报是一段记忆。”在刘纪伦的日记本扉页,记者看到了这么一句话。
8年时间,创办了400多期维修小报,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刘纪伦做到了。他所在连队,每年秋季老兵走、新兵来,一茬茬的人在换,主官也先后更换了3任,而这张小报的厚度只增未减。
自从成为主编,刘纪伦笑着说自己没过一天“安稳的日子”。修车、办报、搞教学……将他每天时间填满,那些在梦想的道路上拼命奔跑的日子,成了一段特殊的记忆。
“虽然辛苦,但很值。能够将多年的维修经验保留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刘纪伦之所以怀揣着如此坚定的信念,还要从他的一段经历说起——
当时,单位刚刚配发一批新装备,修理连经常会接到各种各样的维修保障任务。每当他遇到棘手问题,不仅自己束手无策,周围也没有可以请教的师傅。面对这种“闭门造车”的现状,刘纪伦的心情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心无力。
这一切,是那个时代修理工的“专属记忆”。
为了改变现状,刘纪伦开始给自己“充电”。他喜欢看电视科教频道的节目,“看到有用的就记下来”。除此之外,他还自费订购汽车修理方面的报刊,将有用的知识剪下来。时间久了,一张张报刊“碎片”被刘纪伦贴到本子上装订成册,他称之为“精华本”。
后来,部队赴高原开展适应性训练,关键时刻一台车辆发动机突发故障。维修技术干部认定是喷油泵损坏,必须更换。此时,刘纪伦回想起“精华本”上记录的典型维修案例,跟这一故障很相似,他便猜想可能受高原气压影响,密封性出了问题。经过详细检查,证实了刘纪伦的猜想,更换完一个密封圈后故障顺利被排除。
从那以后,刘纪伦整理的“精华本”受到官兵们的热捧,被视为“排故宝典”。
日常训练中,刘纪伦也经常拿出“精华本”给年轻的修理工们讲解技术难题。有一次,一位小战士不经意地说:“‘精华本’的确是个好东西,用大白话讲述的理论很容易理解,要是能人手一本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位小战士的话启发了刘纪伦:“精华本”里的宝贵经验应该归大家共有,这样维修专业力量都能得到加强。他还发现,新装备随装配发的教材上只讲解了基本原理和知识,缺乏实际操作技巧,修理工们亟需一本“课外辅导资料”。
缺少经验分享平台,成为挡在修理工相互交流学习之间的一扇门。推开这扇门,就是打开一个火热的世界。思来想去,既然“精华本”是从报纸上而来,那就自己办一张“报纸”。
就这样,刘纪伦开始着手筹备第一期维修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