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办了400多期维修小报的“刘主编”原来是位修理工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团标 邢哲 雷兆强 等责任编辑:宋丽丽
2019-12-23 10:28

小报不小,带来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当维修小报被推到聚光灯下,越来越多的作者成为“网红”。刘纪伦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责任”二字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随着信息化装备的不断配发,专业知识在装备抢修成功率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但修理工学历偏低,面对新装备的指导手册根本“不来电”,很多人只懂操作、不懂原理。遇到装备故障时,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一次,该旅组织的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对抗演练进入关键阶段,红方一辆通信车突然“趴窝”,负责伴随保障的修理工检测后,判定是发电机故障。可通信车由上级临时配发,他们之前没有接触过,对新装备“脾气”摸不透,只能站在一旁束手无策,导致通信车被判出局。

常年和演训一线的武器装备打交道,刘纪伦发现了不少类似问题。面对新装备故障时的窘境背后,是不少人基础知识不牢,难以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以往单纯靠经验的维修保障方式经不住实战的检验。要想打通训练场到战场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加强知识储备、拓宽专业领域,实现“一专”向“多能”的跨越。

如何办一张有分量的小报,为基层部队带来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成为刘纪伦那段时间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知识就是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战场上,谁能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形成战斗力,胜利的天平就会向谁倾斜。

为此,刘纪伦变身为“基础知识小教员”,自己先将基础理论学懂弄通,再总结规律特点,编撰出一套便于理解记忆的口诀让大家学习,最后在维修小报开出专栏发表。

为了让官兵尽快掌握新装备、适应全新的作战要求,刘纪伦还不断升级改造版面设置。为了调动官兵的学习劲头,他通过“擂台赛”的方式,在每期报纸上设置一个小问题,理论功底扎实的人才能留在擂主的宝座;为了满足官兵的多元化需求,他在原有的“维修案例”“经验汇编”版面基础上进行完善,增加了“技术前沿”和“个人才艺”两个版面。

版面风格的重塑,使维修小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战友们争相投稿。

“战场上每一次失败,付出的都是生命的代价。”身为主编,刘纪伦脑子里时刻都紧绷着这根弦,对刊发内容严格把关、仔细甄别筛选,让每名修理工的成长进步,都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一次,徒弟任潮总结出某型发动机的维修改进方法,想在维修小报刊发,但刘纪伦认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方法并不能直接推广。

为此,他结合当年的演训任务,在长途机动过程中大量采集信息进行实验比对,摸索出了不同海拔、不同气候环境对该型车辆发动机的影响数据,经过不断完善改进后,他才将这一改进方法在维修小报上刊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