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如投石,激活基层创新的一池春水
随着维修小报越办越火,官兵们开始积极分享维修经验,一种新气象悄然发生。
“听说‘刘主编’要办新一期的维修小报了”“我昨天维修的车辆故障很典型,这次争取刊发出来”……临近维修小报刊发的日子,随处是官兵热议的话题。大家除了关心自己的文章能否见报,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休息时间,组队打牌的人少了,加班钻研的人多了,学习氛围越来越好。
修理二连战士周静,是大学生士兵,学习能力很强。但他性格内向,各项训练成绩一般,在连队“存在感很低”。刘纪伦发现了这个“好苗子”,带着他一起办“报纸”。
随着一篇篇文章在维修小报上刊发,周静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陡然发生转变。后来,他成为维修小报的主要撰稿人,渐渐小有名气,甚至不少年长的修理工都跑来跟他探讨训练时遇到的维修难题。
在浓厚的求学氛围中,一批批维修人才拔节生长。维修小报带出来的徒弟很多成为基层的技术骨干,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这正是刘纪伦想要的效果,他想用个体的改变带动群体,激活草根创客这一池春水,从而形成群众性创新的良好氛围。
事实上,刘纪伦和这些撰稿人只是该旅在群众性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代表。在这支部队,还有更多创客活跃在基层一线。
去年野外驻训期间,多名基层创客成为攻坚克难的“生力军”。时任该旅合成二营营长孙斌,根据不同条件下合成营装甲步兵连作战样式,总结出5种训法战法。
有相同经历的,还有修理二连二级军士长郝先全。他利用野外驻训契机,通过反复采集数据、试验论证,自主研发车辆启动加热器,一举攻克了严寒条件下机械车辆启动难的问题。
创新的火种能产生多大能量,取决于有多大的空间和燃料。为创新种子的落地营造更适宜生长的环境,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壮大。为此,该旅决定加大力度支持基层群众性创新活动,按照维修小报的思路对这些创客进行资源整合,给予他们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用这些创新成果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注入活力。
创新活力一旦被激发,便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如今,该旅越来越多的“刘纪伦们”在追逐强军梦的征程上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