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擘画新时代中国发展新坐标

来源:新华社作者:安蓓、王贤、魏一骏、何宗渝责任编辑:张硕
2018-07-21 15:06

理念转变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大“考题”正同步作答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不是就不要发展?

追赶发展阶段,“环境代价还是得付”,是不是唯一答案?

环境治理修复,投入资金多、难度大,见效却没那么明显,是不是就不做了?

改变发展路径,先要转变发展理念。

楚源集团下属子公司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门口,一块电子屏上显示着化学需氧量、氨氮、pH值等废水检测项目实测值,向社会亮出坚决治污、排放达标的决心。

2016年,因向长江偷排污水等问题,楚源集团及其下属公司被环保部门处以高达2700万元的长江流域史上最大环保罚单。此后,上市计划泡汤、长时间停产整顿……企业陷入创建30多年来的最大困境。

停产整顿期间,楚源集团投入上亿元购买先进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扩建污水处理厂;并于复产后针对问题持续整改。“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让环保成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力。”楚源集团董事长杨鹏说。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关键标准。

“要实现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巨大价值,首先要从理念上正确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光保护不发展是缘木求鱼,而光发展不保护是竭泽而渔。实际上,发展和保护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丽水市遂昌县县长沈世山说。

承载着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行动相继落地——

湖北宜昌,一场力破“化工围江”的自我革命正在推进,这个工业大市计划到2020年陆续关、转、搬134家化工企业,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

在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桃源村,当地农户在非洲菊种植基地采摘花卉准备外销(2017年4月20日摄)。坐拥整个鄱阳湖流域、正处工业化发展中期的江西,将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寻找答案,给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摸索标准,探索一条通向美丽中国的绿色崛起之路。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江西省将非法码头整治成效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明确2020年底前将全部完成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和鄱阳湖沿岸的非法码头整治工作;

贵州和重庆协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推进乌江等跨境流域共建共保,加强沿江涉磷工矿企业污染治理;

三峡集团开展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试点,试点城市九江、岳阳、宜昌等首期项目开工建设;

累计拆除1254座非法码头并进行生态复绿,全面完成非法码头整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共55.38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的27%……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系列“断腕”“布新”之举给长江带来新气象——

今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优良(I类至Ⅲ类)水质比例为74%,比2017年提高0.1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为2.4%,比2017年下降0.6个百分点。

生态好转的同时,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加强劲。两年多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经济增速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全国有8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8%,贵州、云南、江西、四川、安徽、湖南等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占有6席。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并不矛盾。”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与自然和谐是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