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胜方能决战决胜
■张磊峰
延安,窑洞,马灯下,毛泽东伏案疾书九个日夜,一气呵成《论持久战》,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
太行,山麓,行军帐,左权在牺牲前半个月,写完了人生中最后一篇军事文章《开展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斗争》……
两块钢板、一把油刷、半筒蜡纸,1938年11月,彭雪枫在豫皖苏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拂晓报》,到牺牲前在该报发表社论、评论和各类战术指导文章60余篇……
1945年8月20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延安群像》的新闻特写,文中说“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现在拥护他们的人中,可以看到整个民族的横断面”。透过这一“民族的横断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艰难困苦中革命先驱闪耀的思想光芒,看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挺立的民族脊梁。
我们无法想象,面对敌伪封锁、缺衣少食、流血牺牲,在敌机盘旋下、在十万火急中、在会议缝隙里,历史的“群像”们是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在思考;我们理应探知,共产党的将领们正是以最大的热忱、最坚韧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最用心刻苦的学习,完成最富于挑战的历史考验。
真正的力量,首先发自内心。在抗战初期敌强我弱不利态势下,坚定的共产党人自信地预见了胜利的曙光——真正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实现了心胜。
在胜负较量的战争中,心胜是制胜的前提;在生死对决的战场上,本事是制敌的保证。能打胜仗的能力标准是随着战争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过去能打仗不等于现在能打仗。当前,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加速演变,军队转型持续推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如果官兵本领不及时“升级换代”“扩容改造”,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和战场的新变化。要想在战场取得胜利,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比对手学得更快、练得更好。
“欲临敌而有功,宜闲习之在素。”彭小枫将军在回忆父亲彭雪枫时言道:“父亲和他们那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无论环境多艰苦、战斗多紧张,总要挤出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以此充实自己、补充自己,唯此才能打胜仗……”
诚如斯言。此时无声,一默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