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战略导弹阵地:专家提前半个月预言岩爆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张选杰 李兵峰责任编辑:杨红
2016-06-27 08:50

“我们设计的阵地能打胜仗吗”

张选杰 李兵峰

他们,把创新足迹留在青山沟壑、岩层深处,在一个个无名坐标之中,勾勒出一道道共和国安全屏障;

他们,把创新构想融入导弹号位、未来战场,用一个个现代国防工程,铸就了一柄柄共和国和平利剑。

他们,就是“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火箭军某所工程设计研究创新团队。50多年来,他们延续创新血脉,为导弹筑巢、为祖国铸盾,成为人民军队创新征程中一面耀眼的旗帜。

创新是在荆棘中探路,需承受艰辛

伴随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发展,这个团队不断抢占创新制高点,从“两弹”工程“拓荒人”成为导弹阵地建设“领跑者”,完成国家军队重点工程勘察设计、重大科研课题400多项,推动了火箭军阵地建设、作战方式等嬗变。

2015年,团队有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旁人没想到,这是高级工程师叶琳等人历经10年才攻克的。团队人人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推动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出炉。

所政委许凤忠介绍,团队人人揣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一些企业提出挂靠一下,每年就可得几万、十几万元酬金,但没人为之所动。

创新是在荆棘中探路,需承受艰辛,甚至牺牲生命。

导弹阵地设计领军人物黄炳华,常年奋战在勘察设计一线,取得10多项重大成果。得知一国防工程遇到难题,当时已是癌症晚期的他,硬是让人抬着自己进阵地解决。

1996年1月,中央军委授予他“献身国防现代化模范科技干部”荣誉称号。如今,他的儿子黄俊继承遗志,以导弹阵地为家,担纲完成全军首个重大通信项目改造升级等任务。

工程师范雅珍执行任务时病情加重,不顾劝阻选择坚守,回单位仅16天就离开人世;工程师齐树山为得到第一手资料,总是第一个冲进试验场,年仅37岁就牺牲在岗位上……

铁一般的担当,让他们的创新脚印笃定坚实: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个大奖,近5年获得国家军队科技大奖数十项、国家国防发明专利18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