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场到发射场,看“草根专家”如何讲述十九大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永飞 岳小琳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7-11-08 03:30

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正在全军和武警部队蓬勃兴起。报告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在广大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

军队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基层党代表来自一线,既是大会的亲历者、参与者,又是大会精神的宣讲者、实践者。本期专栏,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基层教育课堂,看看基层党代表如何联系本单位工作实际,联系官兵思想实际,运用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形式,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阳光照进官兵心灵,激荡起官兵立足岗位、建功军营的壮志豪情。请关注今日的《解放军报》——

 火箭军某导弹旅保障部技术室主任 陈学东

 

【授课背景】

作为一名20年扎根基层一线的科研老兵,陈学东从北京参会归来后,一直心潮难平。回到部队,他便直奔演兵场,向官兵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战地秋风朔,长剑展锋芒,导弹发射架下,陈学东精彩而生动的讲述,激发起官兵们练兵备战的高昂热情。

【课堂回放】

从人民大会堂的会场到导弹发射的演兵场,这一路我一直在回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航母破浪前行、战机搏击长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些支撑起大国脊梁的国之利器,无不彰显着科技的伟力。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自己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一些学习体会。

想必大家还记得,我们这几年组织了不少关于高科技知识的培训,为什么?因为作为执掌大国长剑的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习主席反复强调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如果我们没有“专业学到极致、本领练到极致、装备用到极致”的科学精神,没有“身在大山深处,心系万里长空”的全球视野,如何练就“判断信号一眼明、分辨口令一次清、操作按钮一摸准”的过硬本领,如何锻造出“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过硬部队?

这20年来,我立足解决发射操作中的难题研发了34项科研成果,有的还获了全军科技进步奖,个人被评为全军优秀专业技术干部、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大家都叫我“草根专家”,这个词我喜欢,因为“草根”很接地气,“专家”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鼓励。

有句话,我想大家会有同感,就是“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拿我们研制“插拔装置安装架车”的事来说吧。大家都知道,导弹测试有道“插拔安装”工序,就是把一个“巨型插座”安装在弹体上,用来连接各种电源、电缆。由于“巨型插座”足有上百斤重,采用以前的方法,6名战士同步开工还倍感吃力。那段时间,我们加班加点、连续作战,十几次推倒重来,反复论证研究,反复试验改进,最终研制出“插拔装置安装架车”,操作号手减少了2人,时间缩短了,操作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升。每当我看到这些成果在训练场上发挥作用、产生效益,比自己拿到了科技进步奖还要高兴。

在我们身边,还有不少“士兵发明家”。去年驻训,面对寒冷天气和夜暗条件下训练的难题,战士张玉状、王博研究改进的“辅助器材操作法”和“夜光辅助标记连接电缆法”,成为便捷高效、实用管用的新训法,深受大家欢迎。这也告诉我们,科技素养的积累来源于岗位实践,是在一点一滴、一步一动中不断积累升华的,我们每名基层官兵都有科技创新的“发言权”,都能做强军兴军的“主人翁”。

武器装备的更新、军队建设科技含量的增大,对咱们基层官兵的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运用科技知识,助推大国长剑浴火飞天,我们责无旁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