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一支为导弹安装“视听神经”的神秘部队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作者:方雷 常文博 张鹏飞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10-17 23:46

用红色基因为战斗力凝心聚气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这支部队却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1965年10月组建至今,他们时常面对“氧气难吸饱,四季穿棉袄”“洞内冰窟洞外火炉”等恶劣环境,一茬茬官兵以崇高的牺牲奉献精神,顶风冒雪、战天斗地,每天完成超出常人体力几倍的施工任务量。

那年夏天,该部线路二连在一条100多米宽的河上执行跨河架设光缆任务,面对湍急的河水和高山陡坡,官兵手拉肩扛转运物资,每人同时抬两根光缆,有的人脚磨破了、手流血了还在坚持。就这样苦战三个月,终于按期顺利完成任务。

为了在大漠戈壁给导弹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他们与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抗争,与飞速流逝的时间赛跑。往山上运送电线杆,机械上不去,他们就用绳子拴着扛杆人的腰,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挪动,有的战士跌倒了再也没有爬起来,有的战士睡下去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该部安装一连士官付军长,常年战斗在施工一线,挖缆沟、扛天线、搞爆破,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始终保持着冲锋姿态。罹患癌症后,他没有退却,以坚强的意志与命运和病魔抗争。病情刚一稳定,就主动要求返回工地,跟班作业,以羸弱的生命之躯战斗到最后,把年仅34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国防施工现场。

正是靠着一代代官兵凝聚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通信工程兵精神,这支部队先后参与完成多项重大国防通信工程建设、战时通信工程保障、“99国庆阅兵”、汶川抗震救灾、云南抗旱救灾、陇海铁路线抢通等任务,部队先后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针对部队转场频繁,官兵流动分散的实际,为增强凝聚力,这支部队通过举办“最美通信工程兵”评选、编撰《征战风采录》、开设士兵讲坛等形式,激励官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投身导弹阵地建设。

▲深山人工开挖

2014年2月,该部钻探连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要求在某处大山中钻探馈线孔,有着18年钻探经验的三级军士长邱军辉被任命为钻探组长。在一次施工作业中,钻机冲击器突然出现故障,怎么操作都没有反应。如果钻机冲击器掉入溶洞,后果不堪设想。邱军辉立马带人进入坑道,顶着直流而下的泥水进行摸索打捞。十分钟后,大家都成了泥人,浑身湿透,嘴唇青紫,但没有一人主动申请换人。经过几小时的轮流作战,终于将冲击器打捞了上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