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6月,秦岭腹地的清晨仍有几分清冷。天未放亮,火箭军某训练团“蓝军营”的官兵们早已忙碌了起来,领取装备、清点物资、对接行动方案……今天某友邻单位转进驻训场,“蓝军营”的官兵们要赶赴50公里外为他们准备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支在实战化浪潮中顺势而生的“蓝军”,在不到3年时间里,完成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兼”到“精”的华丽蜕变,成为检验驻训部队实战水平、提升遂行多样化作战任务能力的“试剑石”“磨刀石”。两年多来,该分队圆满完成十余次导调对抗任务,梳理战斗力“问题账单”100余条,有力地助推驻训部队跨越式发展和战斗力转型升级。
一
道路中断、无人机侦察、导弹精确打击……2017年初夏某驻训部队远道而来,还未进入驻训场,一系列特情便迎面袭来。昔日驻训场的暖心“大管家”化身实战化训练“拦路虎”,让驻训单位应接不暇。
就在一年前,该部驻训演练还是考评式,演习演“脚本”走过场,承训单位省事,驻训单位高分通过,皆大欢喜。但由于演习中没有现实威胁的对手,官兵们缺乏实战意识,遇到特情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处置措施与战场实情相去甚远,训练效果也与演练初衷大相径庭。
2016年7月某驻训单位按计划进驻训练场,官兵们有序地搬卸物资,搭建帐篷。在铺设伪装网时,在本该使用丛林伪装网的林区却使用了荒漠伪装网。这一问题被考核组提了出来,但却被驻训单位以丛林伪装网数量不够搪塞过去。火箭军部队军事行动的隐蔽性向来是实战中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细节上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部队被发现消灭,这样一个明显错误实在让人诧异。
无独有偶,两个月后另一支部队驻训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插曲。某天黄昏时分,禁区外围一位老乡在放羊时走失了一只小羊,便沿着河道寻找走失小羊,不小心误入驻训区,直到走到指挥所大帐前才被官兵发现。原来,该部设置警戒时只在驻训场进口和出口设置了两个固定哨位,侧翼并未安排警戒,所以这位老乡轻而易举便误入了“中军帐”。
以上种种战备意识不高、实战意识不强的现象引发了团党委一班人深思:“生铁磨不成利剑,旧票登不上新船。保障式训练已无法促进部队战斗力有力提升,要想跟上未来战争步伐就必须着眼实战需要,全面融入演训,检验训练成果、引领训练方向,立足自身建立一支精悍、高效的‘蓝军’队伍已迫在眉睫。”
二
2016年底,在上级党委的指导帮扶下,该团从友邻单位抽调优秀骨干力量组建模拟“蓝军营”,配备完善单兵对抗设备、微光夜视仪、热成像仪、无人机等导调对抗装备,常态组织开展“红蓝对抗”训练,锻造过硬战场“磨刀石”。
火箭军部队“蓝军”怎么建,“红蓝”对抗怎么练,没有现成“范本”可以借鉴。该团按照“突出特色、急用先建、逐步配套”思路,边承训演训任务,边针对演练新情况、新问题,展开作战问题研究,逐步配套物资装备、建强人才队伍、完善对抗手段及导调考核评估样式。
营队成立之初,一无装备,二无人手,面对百事待举、百废待兴的开局,白手起家的“蓝军营”创业者们没有退缩。在上级协调帮助下组织官兵赴其他军兵种“蓝军”分队和对抗装备器材生产厂商学习调研。通过采购、配发、自制、改造等方式,逐步完成了侦察监视、特种破袭、“三战”、精确打击等模拟对抗武器装备配套。除了上级的大力支持外,该营还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立足现有条件自制或改造部分对抗装备。该营大学生士兵席俊,充分发挥自身计算机专业特长,通过钻研电路板原理,焊接制作出可以遥控引爆、定时引爆的爆炸装置,使特种破袭摆脱了人工扔鞭炮、放空枪的尴尬样式。
单位建设人才队伍是基础,“蓝军营”成立之初通过抽调骨干和补入新兵的方式,完成“蓝军营”人员配编和骨干定岗定位,但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对抗需要的是更专业的人才队伍。该营按照“结构合理、梯次培养”的原则,在岗位自训基础上,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和“任务中练”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强人才队伍。“红军”要过硬,“蓝军”必凶狠。针对火箭军部队作战及驻地地形特点,该营组织官兵广泛开展极限体能、野外生存、山地和丛林作战训练,磨砺官兵实战硬功,培养官兵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为高质量完成对抗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红蓝”博弈,较量的是攻防手段,比拼的是思维意识。对于火箭军部队来讲,战备意识和实战思维尤为重要,如何在作战行动中隐蔽自己不被发现,如何在被发现后有效转移,每一个细节都是关键。该团“蓝军营”总结以往火箭军部队驻训演练经验,结合近年来的经典战例和国际军事斗争形势,优化完善了导调对抗评估样式手段,详细明确了导调课目设置、对抗方式手段、评分标准等内容,深化拓展“红蓝”对抗层次,引导驻训部队向打赢迈进、向实战靠拢。
三
近年来,“蓝军营”采取“战场位移与地域模拟相结合”“实装等比与距离压缩相结合”等方法,真实构建实战状态下的战场环境,逼真模拟不同作战样式下、不同地域作战、不同作战时机的一反四防课目,随机导、依情演、灵活调,使部队经受高强度高难度训练摔打磨砺,真正感知实战环境、感受实战压力,在残酷条件下练生存、练谋略、练指挥。
2017年8月某驻训部队刚刚进驻完毕,就因热辐射异常暴露遭“敌”导弹旅导弹袭击。指挥所迅速组织力量进行转移,转移途中,“惊慌失措”的官兵又遭“敌特袭扰”及 “电磁干扰”。 一次对抗,几度交手,反复砥砺,打得驻训官兵们措手不及,在预定时间近三分之一人员未按计划到达指定集结地点。
真打真练才能真进步。对抗还未结束,导调员收集整理的数据已经汇集到“蓝军”评委手中。评委们对驻训部队作战行动期间驻扎宿营、隐蔽伪装、疏散转移等全流程数据进行分析评判,梳理出驻训部队敌情观念淡薄、战备意识不高、“五个不会”问题突出等6大类40余项问题。对抗结束后,参训官兵坦言:“刀不磨不快,兵不砺不精。虽然被打得很狼狈,但一路对抗,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敌情催生忧患,烽火锻造利剑。驻训场上,“蓝军”官兵如影随形,特情险情频发,战斗悬念丛生,参训部队一次次被戳到“痛处”,一次次被“逼”到极限。正是由于“蓝军”的良苦用心,曾经按部就班的程序化、操场式、适应性的驻训演练模式彻底淡出历史舞台。
2019年4月,一场复杂条件下党委机关指挥对抗训练在秦岭腹地紧张展开。遭敌导弹武器精准打击,“红军”迅速组织人员装备转移,指挥所一分为三多路机动向预定地点转进;遭“敌”卫星临空,部队在利用有利地形隐蔽的同时,大胆实施假目标佯动;遭敌“特种破袭”,在救治伤员的同时迅速派出快反力量消灭小股敌特…… 一路行军,一路对抗,“红蓝”双方你来我往,演练惊澜频现、渐趋白热……面对“蓝军”一波波凶猛攻势,“红军”见招拆招,主动还击,接连打出几个漂亮的反击战。指挥员的战场应变能力和官兵的防范还击能力,在对抗中明显提升。
“全程导调涌敌情,全时惊险成常态。演练立足恶劣天候、生疏地域、复杂环境,完全依据战场环境确定演练进程,不简化过程环节,不淡化敌情背景,逼着部队在高强度、高难度、高险度的多变状态练机动、练战术、练勤务、练生存、练保障,官兵们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掉以轻心了。”参与对抗的干事魏绍宇感慨地说。
天天进战场,时时在对抗。有了“蓝军”的时刻关照,官兵敌情意识越来越强,特情处置越来越精准,战场反应越来越快速,作战预案越来越完善。细数开展“红蓝对抗”部队之变,刚刚与“蓝军营”完成一场对抗演习的某旅指挥员感慨道:“部队在对抗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验证整改成效,‘蓝军’成为部队输入实战短板、输出战斗力的‘工厂’,在这个流程中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