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的激情逐渐褪去,但那份铿锵豪迈依然萦绕在脑海。那火热的训练场、受阅官兵可爱的笑容,久久不能忘怀。
能在他们训练最投入、拼搏最忘我的闪光时刻,用我的耐心和真情送去心灵的温暖,是我此生的荣幸,也是一生的财富,更是终身的幸福。

回顾自己走上心理服务的心路历程,有几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
我16岁当兵,从普通一兵到考学提干,从未离开过基层。
2002年,我在连队任指导员,一次查铺时,发现一名战士正在用小刀划手腕,吓了我一跳,以为她要自杀,她却淡定地说,“只有看到血慢慢流出来,心里才感到一丝丝的解脱。”更让我震惊的是,她的胳膊上、腿上划满了累累的伤疤,触目惊心!
尽管这名战士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但我的心里却起了波澜。带兵关键的是要爱兵,爱兵不仅要爱得真心实意,更要走进她们的内心深处,陪伴她们一起成长。
从那时起,我下决心学好心理学,用专业的知识关心关爱更多官兵。
坐而论道易,万事开头难。在从事心理服务的最初几年,我也彷徨困惑过。
有的官兵对心理学有误解,把“心病”当“毛病”,不太当回事;把“心理咨询”当“心理负担”,看到我就绕开走;把“心理服务”当“窥探隐私”,担心说出心里话受到嘲笑讥讽……
然而,一想起我曾带过的那个女兵,想起基层官兵的现实需求,我就鼓励自己决不能退缩。
我曾到过40多个旅团级单位,每个单位几乎都有严重心理疾病患者,这些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医治,就是一枚“定时炸弹”,不仅影响到部队安全稳定,更影响到很多官兵家庭的幸福。
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我愿燃尽自己的光和热,为每名需要的官兵送去一份温暖。
15年来,我先后100余次深入高原戈壁、孤山海岛,走进工程施工、阵地洞库、实弹发射一线,为30余万人次官兵提供心理服务。
有一次,在某次演训任务中,一名战士因训练紧张,从一线号手调整为备用号手,他流着眼泪说,“我不怕苦、不怕累,就害怕让家人失望,让单位领导失望。”看着他无助的眼神,我耐心地教他克服紧张的技巧和方法。
经过3次心理疏导,他不但重返号位,还出色完成了发射任务。离别之前,他采了一把长在沙漠里的野花,跑来送到我手里,笑得像个孩子:“这叫战地小花,特别香,送给您,谢谢您暖心的帮助。”
还有一次,某旅在西北驻训时,2名战士发生肢体冲突后找到我。其中一个说:“我才不怕处分,我就想打架,因为只有打架,才能让班长知道还有我的存在……”他的话语让我深深地懂得,年轻官兵大都积极上进,但他们害怕被冷落、被忽视。
结合这个事例,我在带兵骨干培训班上,围绕“如何用心理学知识指导部队管理工作”精心准备了一课,帮助带兵骨干掌握用人性化、科学化管理的方法,激发官兵的潜力和战斗力。
今年国庆阅兵,是我第3次参加阅兵保障任务。期间,为了化解不良情绪、激发队员潜能,我为火箭军方队的每一个排面、每一个班级做了自信心提升和表象训练。
后来,我还设计制作了一面32米长、1.5米高的笑脸墙,把每名队员的笑脸和手印挂在上面,在最后的誓师大会上送给他们,鼓励他们以最好的战斗姿态向祖国母亲告白。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每次到部队去心理服务,都是一次净化初心、笃定前行的“加油”“充电”。
2019年正月初八,我们冒着鹅毛大雪走进东北某部大山里的一座哨所。那里,当时最高气温也在零下十几度,仅有一名战士驻守,陪伴他的除了孤寂的大山,只有一条德国牧羊犬。他从当兵第二年来到这里,一待就是17年。
但与他交流时,令我惊讶的是,他的言语中不仅有笑对艰苦环境的达观乐观,更对未来生活充满阳光自信。他说,“渴了饿了,我就是手艺高超的大厨;生病了,我就是包治百病的神医;天冷了,我就是驱寒送暖的锅炉工……”
离开时,他还拉着我的手说,“欢迎您常来看看哈,我这里青山绿水挺好的!”听着他轻松幽默的话语,我的眼泪却不自觉地落了下来。
在咱们火箭军,这样的岗位还有很多,这群可爱的官兵,就是我工作的动力源,守护好他们的心灵之窗,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一切都值得付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每每看到有的部队领导观念的转变,从不认可到主动邀请;看到基层官兵主动靠近,从敬而远之到敞开心扉,我感到心理服务的责任更重了、信心也更足了。
每每看到手机上,出现“郭老师,我入党了,好高兴呀”“我被评为优秀士兵了”“我考上军校了”等等这样的信息,我的心里更是比吃了蜜还甜。
从事心理工作15年,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但组织却给予了我沉甸甸的荣誉:“第二炮兵巾帼先进个人”、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
这一切,将激励我更加努力,在与官兵心灵相连的工作中,播撒阳光、传递温暖,让火箭兵的笑容永远明媚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