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长同志,全连集合完毕,应到85人,实到5人,请指示!”这是某部排长值班的报告词。
85个人竟然只有5个在位,怎么会有如此低的在位率?这些人都干什么去了?这些问题不难回答,因为他们是导弹押运兵,一支常年在位率不足三分之一的部队。
你可能无法想象,在高铁飞驰的今天,押运兵却是“一趟路走过春夏秋冬”,少则十数天,多则几个月。“押运”二字听着简单,但要想把导弹顺利送达目的地,可就不简单了。
导弹运输有着严格的温度、湿度要求,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技术性能,但押运途中温度、湿度恰恰很难控制,其中最大的变量就是外部环境。
押运官兵打趣地说:“我们押运兵走南闯北,领略过烟雨水乡、林海雪原、戈壁大漠等美丽风景,但也遭遇过各类惊险瞬间的考验,简直就是另类的‘速度与激情’”。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押运兵的惊险片段:

片段一:例行检查时,战士周陶发现仪表读数有偏差,经过万用表检测,他断定是整流箱出现了故障,但是列车还在行驶,没有办法下车维修,周陶也就只能盯着仪表盘干着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凌晨2点多,列车终于临时停车,可是要停多久不知道,外面还下着倾盆大雨,寒意刺骨。
周陶心想,此时不抢修,下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呢,就算他能等,导弹也不能等了。一念至此,周陶抄起工具箱就跳下了车。迷彩服一下子全部湿透贴在身上,大雨让视野模糊,他脸贴着整流箱半眯着眼操作,凭借过硬的技术,最终在火车开动前及时排除了故障。
仪器正常了,周陶却病倒了,高烧不退,但每到例行检查的时间,他都挣扎着爬起来。战友过来照顾他,他却拒绝:“你还有你的任务,我没事,放心吧。”直到装备卸载,周陶都没有错过一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