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流淌在十里红川的忠魂

来源:中国火箭军 作者:李德、苏世亮 发布:2020-04-03 11:40:1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生是红川人、死是红川魂”。这是写在于恩贵高级工程师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这句重若千钧的誓言,于恩贵高工忠诚践行了一生。

1971年,奉上级命令,班长于恩贵带着一个班转隶来到杂草丛生、兽鸟穿行的“蛮荒之地”——红川,从此开始了他的红川生涯。从阵管班长一步步成长为基地阵管处处长,再回到红川任高工,于恩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战斗工作了30多年。

回忆于高工,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个抱着一床旧被褥、拎着一提溜中药的身影。这被褥和中药的故事,还得从25年前说起。

1993年,第二炮兵下达某专项任务,时任基地阵管处处长的于恩贵担任办公室主任。受领任务后,他立刻抽调精干力量,加紧制定论证12项技术方案,并独自负责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安装。

这套设备关系到特种器材贮存环境安全可靠,调试工作量大,复杂程度高。为确保阵地工程质量这个百年大计,于恩贵从安装初期就和官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任务进展到哪里,他就抱着他那一床被褥睡到哪里。白天,他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地讲解示范;晚上大家休息后,他仍加班加点继续工作。

为详细了解各施工单元进展情况,及时听取官兵意见建议,于恩贵把自己的床铺当成研讨交流的“会场”,每天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诸葛亮会”,耐心讲解施工要领,传授设备调试、使用维修经验,与大家共同分析问题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对官兵提出的各种问题更是百问不烦、百答不厌,不弄清弄懂不罢休,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才休息。

这一床被褥,成了于恩贵和施工官兵的“讲武堂”,而“床铺上授课”则解决了数不清的重难点问题。于恩贵参与设计施工的通风空调系统,节电率高达28.7%,每年能为国家节约电费30余万元。竣工验收评定时,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和好评。

投身专项任务几年间,于恩贵没有休过一天假,把全部心思都用在阵地建设上。妻子住院、两个孩子面临高考,他都因施工任务对家里的事无暇顾及,像一颗忠于职守的钉子,牢牢固定在阵地上。长期战斗在施工一线加上年龄偏大,于恩贵患上了哮喘病,经常咳嗽不止、脸色发青。

医生检查后多次建议他住院治疗,但他放心不下施工任务和正在调试的设备,每次都把住院单揣进兜里,带上请医生配好的中药,拎着自己一床被褥赶回阵地,继续战斗在施工第一线。从此,那一床旧被褥和一提溜中药就成了于高工的标志,人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

1997年,于恩贵由基地处长调整到某团任高级工程师。从行政领导改做技术工作,对许多人来说难免产生心理落差,要有个适应过程。但于恩贵却非常淡定,高高兴兴前来报到。

他多次讲,组织安排我到这里来,说明这里需要我。作为一名党员,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放在哪个地方,都必须对得起组织上的信任,履行好肩负的责任。一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老兵的心声和境界。

由于多年积劳成疾,于恩贵最终倒在阵地上。2016年10月,弥留之际的他郑重向家人留下遗嘱:我走后,要将骨灰洒进红川,让我继续守卫国宝。

在骨灰洒放仪式上,官兵们自发列队致以庄重的军礼,为这位执著坚守的红川老兵送行。目送于高工的骨灰顺着清澈的溪水在红川河中缓慢流淌,回忆起于高工奋斗在大山深处的日日夜夜,想起于高工细致讲解时的和蔼面容,官兵们感慨万千,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一世红川人,一生红川情。于恩贵这位老战士虽然走了,但他的名字和他忠诚践行的红川精神,早已融入守护国宝的崇高事业和充满生机的红川大地,化作了阳光,化作了空气,化作了美好的春天,化作了这里一切生命的色调和音响,在十里红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红川的英雄史册上将铭刻这位老战士的英名,猎猎的八一军旗将永远闪烁一代代红川人对祖国、民族和导弹事业无比忠诚的鲜红底色。

责任编辑:尚晓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