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6年来,保护洱海青年民兵号坚守在“母亲湖”畔——
洱海边有我最美的守候
■王震梁 马 薇 中国国防报记者 柯 穴
保护洱海青年民兵号民兵在洱海畔巡逻。自玉强摄
初夏时节,苍山洱海千山凝碧,粼粼的湖光与蓝天白云构成令人心旷神怡的纯净明朗。
朝阳升起,民兵杨明东走进洱海北岸黑龙溪箐底入湖口,一个箭步跳入水中,在及腰的湖水里用铁钉耙使劲向岸边扯拽水葫芦。快到岸边,岸上的民兵用锄头勾住,两人协力一推一拉,一笼水草便上了岸。
以苍山、洱海为生态基底形成的洱海流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基因库和生物资源宝库,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是大理人的“母亲湖”。
“很难想象,20世纪80年代,洱海水质一度急剧下降,远远就能闻到难闻的腥臭味,伸手舀一捧湖水,满手都是水藻。”在洱海湖畔生活40多年的杨明东,亲眼见证了洱海由清变浊,又从浊变清的过程。
2007年8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在环洱海的10镇1区,成立了11支共660人的保护洱海青年民兵号。青年民兵号受各镇(区)和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双重领导,队长由各镇(区)武装部部长兼任,参与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杨明东听到消息,申请加入成为其中的一员,和队员们一起十几年如一日守护在洱海之畔。
2015年新年伊始,习主席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习主席的殷殷嘱托,洱海民兵牢牢记在心中。“环湖截污、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8年来,大理州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青年民兵号闻令而动,投身到洱海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大理军分区政委李加林告诉记者,如今,青年民兵号队员已扩展到1000余名,除了原有任务,还参与环洱海巡逻执勤、生态搬迁,处置排污事件,种植绿色生态作物,开展洱海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和村镇垃圾、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维护洱海管理的正常秩序。
2017年10月,洱海施行“封湖禁渔”。刚入秋的一天夜里,民兵段德清和张泽鹏在环洱海公路巡逻时发现,一艘简易渔船打着煤油灯在洱海浅水区域非法捕鱼。段德清当即在岸边警告制止。船上的两个渔民仓促收网,不料,因木船吃力不均发生侧翻。见有人落水,民兵队员立即跳进水中施救。湖水冰冷刺骨、岸边还长着茂盛水草,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缠绕。两人协力摆脱水草后,拼命向木船游去,成功把人救上了岸。
“起初,洱海边的渔民常有不听劝告下湖捕捞的情况。”大理市人武部部长吴清玉告诉记者,为协助地方处理好类似情况,人武部组织民兵队员和县工作队一道,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
近年来,民兵在参加洱海封湖禁渔区的查禁工作中,累计收缴鱼叉、流刺网、围网、拖网等各类渔具800余套、危旧木船46条,协助清查禁渔期间在沿湖集市存储、晾晒、加工和收集洱海鱼虾的水产品加工厂19家,有效保护和恢复了洱海的渔业资源。
“必须赶在雨季前完成,不然淤泥入湖,清淤压力就更大了。”5月15日,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民兵杜贵龙和民兵队员对划片流域内农田沟渠进行清理,帮助当地群众共同整治农田环境。
过去,农田沟渠杂草丛生、污泥淤塞,每逢雨季,生产、生活污水对入湖河道产生极大污染。“我们村率先在大理市试点建设生物多塘净化系统,在沟渠入村口建设沉淀净化池,入湖河道增设了17个拦污闸,实施入村入湖水源净化工程,有效收集处理村内污水,避免生活污水、农田废水直接排入洱海。”杜贵龙告诉记者,清理农田沟渠时,他们还张贴保护生态标语牌,挨家挨户宣传不乱倒污水、不用含磷洗涤剂,倡导村民使用有机肥,自觉做村里的防污治污监督员……
保护洱海就是保护“母亲湖”。近年来,大理军分区先后出动民兵3000余人次、车辆400余台次,船只100余艘次,对洱海源头的波罗江、罗时江、弥苴河等10余公里的主干河道进行治理,清理淤泥、打捞水草1000余吨,收剿各类渔网渔具4万余张、大小渔船400余艘,种植国防林4000余株,发放保护洱海宣传单20余万份,多次被州政府评为“保护洱海先进集体”。
大理军分区领导介绍,在保护洱海过程中,民兵队员还兼职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卫生监督员,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洱海渔民变身洱海守护者,自觉投身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排污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各项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洱海巡逻监管,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向前发展。
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洱海流域生态系统质量逐步提高,洱海水质连续3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为优,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鹭鸶穿梭稻田,鸥鸭齐聚湖畔,洱海的水越来越清,环湖湿地、滩涂恢复了“野态”,“无瑕美玉”又展姿容。
临近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民兵李德胜和队员巡逻前带上了专门制作的保护生态主题卡片,为来往游客发放并讲解生态知识。巡逻回程路上,李德胜哼起了大理小调,“碧波荡漾、白云悠悠,洱海边有我最美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