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要把英雄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包晓霁 常梦星 苏敏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7-03 08:10:15

“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去世二十七年后,当年为其所在部队送饭的女孩成为烈士事迹讲解员——

“我要把英雄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包晓霁  常梦星  苏 敏

“1998年8月,李向群所在部队接到执行抗洪抢险任务的命令。到达抗洪一线当天,李向群便写下入党申请书,要求在抗洪一线接受考验。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因为我是军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去保卫我们的母亲,请领导把最危险、最困难的任务交给我’……”仲夏时节,湖北省荆州市烈士事迹展览馆,身穿白衬衫、腰别扩音器的讲解员曾洋,正声情并茂地向参观者讲述“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的事迹。

今年清明节,曾洋正式上岗,成为荆州市烈士陵园的一名专职讲解员。对于她本人而言,与这位抗洪英雄的交集,要从27年前讲起。

1998年夏,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正在休假探亲的李向群提前归队,并主动请缨加入抗洪抢险突击队,最终牺牲在抗洪一线。

8月28日,在公安县南平镇港关中学举行的追悼会上,两万多名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这位年轻战士,其中就有时年5岁的曾洋。追悼会现场摆满了花圈,烈士的遗像悬挂中央……这一幕,永远定格在曾洋的记忆中。

“当时我家住在公安县南平镇南正街,我跟爷爷奶奶去给解放军叔叔送过饭。我在爷爷奶奶身后,看着大人们站成一排排,等着军车开过来,把食物送到战士们手中。”曾洋回忆道,“那时候,大堤上全是穿迷彩服的解放军叔叔。他们浑身是泥,有的手上缠着纱布,有的干脆光着脚在泥水里跑。后来,每当回忆起这段日子,奶奶总说,‘这些娃娃真不容易,比咱家孩子大不了几岁,却要替我们挡洪水’。”

为纪念李向群烈士,公安县南平镇港关中学改名为向群中学。2006年9月,12岁的曾洋入读向群中学,开始了她的初中生活。这座由烈士名字命名的学校,处处都有英雄的印记:向群广场中央矗立着李向群的半身雕像,雕像后是长60米的抗洪主题浮雕;广场东南侧建有向群大道、向群楼,向群楼内设有专门的李向群纪念馆……

“我们入学第一课,就学习李向群烈士的事迹。老师告诉我们,‘李向群’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曾洋介绍,每年清明节期间,学校都会举行“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李向群烈士雕像前重温烈士故事;学校组织编写了《向群论坛》等红色校本教材,将英雄事迹融入日常教学。在英雄事迹的浸润下,曾洋对这位抗洪英雄的崇敬之情愈发深厚。

2024年8月,曾洋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进入荆州市烈士陵园工作。当她在档案室再次看到李向群的资料时,珍藏在脑海中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画面如此清晰——大堤上的迷彩身影、乡亲们含泪送别的场景、学校里永不褪色的宣传展板……”曾洋当即决定申请担任一名专职讲解员。

为了讲好英雄故事,曾洋参加了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的专业培训,研读了大量历史资料。虽然与李向群烈士并未有真正面对面意义上的交流,但从照片、文字记录中追寻着这位抗洪英雄的成长足迹,曾洋觉得,她和英雄很近很熟悉。

成为专职讲解员后,曾洋的干劲更足了。“每次讲解李向群的事迹,我都能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曾洋说,“特别是当孩子们睁大眼睛问我‘那个解放军叔叔为什么不怕累’时,我就想起当年的场景。”讲到英雄牺牲时,她常常眼眶泛红:“两万多名群众自发为他送行,这就是人民对于英雄的敬意。”

如今,曾洋不仅讲解李向群的事迹,还参与策划了“抗洪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到抗洪遗址实地参观。她说:“从当初那个跟着爷爷奶奶送饭的小女孩,到英雄事迹的讲述者,不知不觉间,我的人生轨迹与抗洪英雄李向群、抗洪精神这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我想可能这就是我的使命所在:让更多的年轻人理解,为什么2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要铭记那场洪水,铭记那些用生命守护我们的人。”

在荆江大堤上,当年李向群战斗过的地方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誓与大堤共存亡”7个大字。每年夏天,曾洋都会来这里看看。“洪水会退去,但精神永远不倒。我要把英雄的故事一直讲下去,因为这是我们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曾洋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