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畔传唱鱼水谣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参观见闻
■李树岭 马小琨
纪念馆工作人员为游客讲解八路军一二九师将士与群众团结抗战的故事。李兵旭 摄
盛夏太行,骤雨初歇,满目苍翠。从河北涉县县城出发,沿着宽阔笔直的将军大道前行,红色印记接连映入眼帘:气势恢宏的“将门”、“129”数字样式的路灯、绵延的红色主题雕塑墙……跨过红色的赤水湾大桥,笔者抵达此行目的地——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纪念馆广场上,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由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一二九师陈列馆和红色记忆小镇等红色景区组成。这里翔实展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红色历史,年均接待参观者近300万人次,已成为当地开展教育活动、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场所。
“1940年,一二九师挺进地处太行深山区的涉县,在清漳河南岸的赤岸村建立了指挥部,成为后来建立的晋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和首府,将士们在这里战斗生活了近6年,同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纪念馆讲解员刘军巧向参观者娓娓讲述一二九师的抗战故事。
沿着村中的青石小路,笔者来到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古朴宁静的小院前,前来参观的游客排起长长的队伍。步入小院,两棵粗壮的古树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这两棵树一棵是丁香,一棵是紫荆,是刘邓首长亲手栽种的。”赤岸村党支部书记张海魁告诉大家,几十年来,全村百姓都对它们精心照料,呵护有加。
“丁香花伴紫荆开,刘邓首长亲手栽。无边炮火硝烟里,太行春色早安排。”一位参加暑期研学的少年饶有兴致地吟诵着当地流传的诗句。如今,两棵古树已华盖如云,成为历史最好的见证。
置身一二九师陈列馆,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再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当时,日寇对我根据地展开‘铁壁合围’,广大人民群众做军衣、做军鞋,倾尽所有支援八路军作战。”刘军巧指着展柜中的一件展品介绍,“这是‘八路军的母亲’李才清当年救助八路军伤员时用过的勺子和碗。”李才清不仅送子参军、组织乡亲生产支前,还冒着被日寇杀害的危险,救助50多名八路军伤员,掩藏了大批重要物资……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像这样的故事,在涉县还有很多。”刘军巧结合馆内照片和文物,为大家讲解军民团结一心抗战的生动故事。
“那时条件如此艰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百姓义无反顾地追随共产党?”行至将军岭下,大家在村头的漳南大渠找到了答案。
1942年至1943年,涉县接连遭遇严重旱灾,土地大面积减产,很多人以野草、树皮充饥。面对困境,八路军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军领导机关商议,决定修建漳南大渠,把清漳河水引上太行山。“一二九师将士克服资金、设备短缺等重重困难,硬是凿出一条近30里的水渠,使附近村庄的3000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刘军巧指着汩汩奔流的渠水说,如今,漳南大渠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被村民亲切地叫做“将军渠”“幸福渠”。
“无论是凿渠引水,还是代耕田地,八路军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老百姓所需所急,他们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来自湖南的游客王先生感慨道。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一二九师进驻涉县的几年间,军民齐心创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
八路军战士争分夺秒加紧训练,老区群众肩挑手推送来物资,情报人员凝神屏息破译密电……红色记忆小镇内,互动情景剧《黎明之前》正在上演。游客扮演的八路军战士、支前群众等跟随表演队伍一起“穿越”到那段峥嵘岁月,沉浸式体验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担当。
“我们将年轻人喜爱的游戏社交属性和红色故事相融合,通过推理、参演等方式创作互动情景剧,让游客参与其中,达到与时代共情的沉浸式思政教育体验。”纪念馆副馆长王艳茹介绍,近年来,为提升宣传质效,在军地支持下,纪念馆积极创新体验方式,丰富宣传载体,按等比例集中复建了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太行第五军分区被服厂、一二九师政治部礼堂等30余处有代表性的革命旧址,打造支前运动、水磨石碾粗粮加工等互动体验项目,为游客追寻红色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辟更多更丰富的资源。
“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参观结束,走出纪念馆,耳畔传来当地世代传唱的鱼水谣《漳南渠颂》。如今,“幸福渠”畔又上演着军民鱼水情的新故事。近年来,赤岸村在邯郸军分区官兵帮扶下,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休闲游、体验游等多种旅游模式,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