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橄榄枝” 引得“孔雀”来
——陆军在全国20余所“双一流”高校开展文职人员招录引进宣讲活动记事
■仲崇岭
在武汉大学宣讲会现场,工作人员为学生解答疑问。 仲崇岭摄
18天辗转10座城市,组织23场活动,参与师生万余人,收到简历和意向书5600余份……
夏日,陆军政治工作部文职人员局组织陆军10余所院校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先后前往全国23所“双一流”高校,开展文职人员招录引进宣讲活动。
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活动现场,过道里、入口处挤满闻讯赶来的学生。会场中间,三脚架上的一部手机引人注目。该校就业中心副主任王亚鹏告诉笔者:“学校有3个校区,距离较远校区的同学也想了解情况,我们通过视频会议方式为他们同步直播。”
“真没想到场面这么火爆,仅一上午就有数百名学生咨询文职相关政策!”陆军勤务学院政治工作处干事寇智兴奋地说。
“以往用人单位各自去高校招录,因招录数量少、专业覆盖面窄,关注的学生不多。”陆军研究院干事王家鹏介绍,此次,10多家陆军院校及相关单位集中开展招录引进宣讲活动,岗位有数千个方向,覆盖全国多个大中城市,效果比之前好了很多。
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格桑曲珍和旦增曲珍,计划毕业后回家乡工作。工作人员现场帮助查阅西藏方向相关岗位情况,了解到有符合条件的文职岗位后,她们当即填写了就职意向书。
“如果考上了,既可以圆梦军营,又能够回馈家乡,一举两得。”格桑曲珍激动地说。
活动中,各用人单位针对文职人员岗位职责、专业技能、成长成才路径、福利待遇保障等情况进行全面介绍,为青年学子详细解读文职人员相关政策,回应各类疑问。
“我一直想到部队工作,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文职招聘的信息,但各种信息十分杂芜,让我一时难以选择。”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郑倩说,通过这次面对面交谈,让她了解了文职人员的职能定位,坚定了走进军营的信心。
走进大江南北多所高校,文职人员局工作人员发现,和郑倩一样,不少愿意加入军队文职人员队伍的高校学子,对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清楚,对招录渠道不了解,对文职人员相关政策不熟悉。
“文职人员政策在部队内部宣讲得多,在社会上宣传得不够。我们用人单位对高校专业分布、大学生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也不太掌握。”文职人员局领导表示,今后要多到高校开展宣讲,把立志建功军营的优秀青年汇聚到强军兴军旗帜下,为加快实现军事人员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我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大数据,很想成为一名文职人员,可我马上要到国外参加一年的联合培养,不知道回来后还有没有岗位,能不能报考?”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问道。
“参加联合培养可以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你的专业是部队紧缺的,也是我们非常需要的,欢迎你毕业再来。”陆军研究院干事王家鹏解释清楚后,打消了他的顾虑,并签下意向书。
“这所高校不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活动现场,见到学生们投来一份份简历,陆军装备部某航空军事代表局文职干事杨旭兴奋地说。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军队强。陆军政治工作部文职人员局领导说,此次向高校学子伸出“橄榄枝”,期待能引进更多优秀人才、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成为“孔雀蓝”,实现人才和岗位的精准匹配。
“随着新修订文职人员条例的出台,我感受到文职人员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平台越来越大,能够让大家发挥所长,建功军营。”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文职教员孙雯昕,曾在多家企业工作过,成为军队文职人员,让她找到了人生的舞台。
孙雯昕的交流,引起在场师生的共鸣。一位大学学生处工作人员感慨,陆军文职人员招录范围广、岗位类型多,在发展空间和工作稳定性上有很大优势,对高校人才来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选择。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赵文雪,今年报考了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的助教岗位,以很小分差遗憾落选。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针对赵文雪的专业,帮助她查找匹配的院校岗位。赵文雪感激地说:“感谢工作人员帮我分析,我又有了动力,年底我还要报考。军营等我来!”
精准揽才,广泛聚才。据了解,接下来,陆军各用人单位将会扩大交流互动范围,加强与意向人选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及“双一流”建设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对接联系,密切跟踪招录进程,提升招才引才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