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来宾市军地依托抗战旧址探索国防教育新路径——
红色旧址焕新颜 烽火课堂砺初心
■张瑞潇 黄 涛
抗战旧址内,武宣县基干民兵借助地图带领学生们重温红色历史。张凯锋 摄
“1942年,中共广西省工委遭受严重破坏。为了加强党在武宣地区的工作,省工委召开党员会议,决定建立中共武宣特别支部,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夏日,广西武宣县贵武来边境抗日联防会旧址纪念馆前,民兵讲解员陆桂敏指向斑驳石墙上的弹孔,向前来参观的基干民兵和当地学生讲述起这座红色旧址背后的故事。
1944年,武宣特支在上级指导下,建立贵武来边境抗日联防会及其下属边境乡村自卫队、三里乡抗日自卫队、东乡抗日义勇队等多支武装力量。武宣沦陷之后,特支领导军民英勇抗击日军。仅红石滩阻击战一仗,东乡抗日义勇队就击毙日军宪兵队长向井立夫及其部属百余人,成为敌后抗战典型战例。
去年底,在来宾军地共同努力下,贵武来边境抗日联防会旧址经修缮后正式揭牌。占地面积250平方米的展馆内,一张张历史照片与一件件实物无声述说着八桂大地上的烽火岁月。
为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今年初以来,来宾军分区、武宣县人武部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在抗战旧址上,以英雄队伍的名字命名民兵应急排,形成“旧址课堂+实景体验”的融合教育新方式,并邀请河马小学学生同步参与,通过馆内讲解答疑、馆外实景体验相结合的形式,探索沉浸式、互动式、开放式国防教育新路子。
“在那个清晨,30岁的韦世光背起枪出门参加红石滩阻击战。天黑了,爸爸和弟弟把韦世光背回来时,他已经没有了呼吸,手里仍紧攥着枪……7个月后,日军战败投降。”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东乡义勇队”民兵应急排成员通过“情景剧表演+山歌说唱”的方式,为河马小学学生们现场还原了那段峥嵘过往。
“在抗战旧址上观看民兵叔叔们演绎的情景剧,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空,让我更加真切地认识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千千万万的英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一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珍惜时光、刻苦学习,长大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河马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刘瑾萱激动地说。
“以往的学校国防教育存在教学质量不高、活动场地受限等问题。我们希望依托抗战旧址,打造一块高质量国防教育阵地。”武宣县人武部政治工作科工作人员介绍,在贵武来边境抗日联防会旧址纪念馆内,他们既设置了图文并茂、史料翔实的宣传展板,也开设了生动逼真、丰富多样的体验项目,同时配合开展“学敬一个标准军礼,学讲一个抗战故事,学唱一首红色歌曲,学写一封红色家书”等体验式教学活动,并选拔优秀基干民兵担任教官,邀请党史、军史专家担任顾问,现场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红色山河当课堂,英雄事迹作教材。贵武来边境抗日联防会旧址纪念馆外,来宾军分区还依托周边烈士墓、战斗遗址等红色遗存,精心设计了一条参观见学线路。学生们与基干民兵们一起身着老式军服,模拟当年义勇队队员们伏击日寇的战斗场景。除了越火线、巧渡河,他们还来到“抗战密营”,体验在山间埋锅造饭、在密林列队伏击等。
随后,“东乡义勇队”民兵应急排进行刺杀操课目展示。学生们主动向基干民兵学习刺杀操动作要领,一张张稚嫩的脸庞透着刚毅,一招招动作威武有力。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来宾军分区领导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在军地联教联育上持续加强探索创新,通过“互动+红色场所”的方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将国防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互动探索”,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辐射人群,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