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我们站排头”
——河北雄安新区雄县黄湾村民兵参建援建记事
■杨洪涛 孙传宗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赵大永
黄湾村民兵巡逻守护白洋淀附近生态环境。赵大永 摄
“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2000万元,周边还有这么多产业园区,你们村的民兵连一定建得不错吧?”
夏日,白洋淀里荷花盛开,碧波荡漾。淀畔,河北雄安新区雄县黄湾村民兵连正在组织无人机训练。面对记者的提问,民兵连连长张毅表现得自信而大方。
“坦白地讲,我们村民兵连在硬件建设上的确不差,但那不是我们的特点。”
“那你们的特点是什么?”
“别着急,先带你进村看一看,听一听。”训练结束后,张毅带着记者走进了这个雄安新区的“明星村”。
田园综合体内建设蔬菜工厂,人居楼宇毗邻生态公园……穿行村内,如同画中游,产业、生态、人居自然融为一体的发展格局让记者不禁感叹:“真是处处见‘新’、处处向‘新’。”
在村委会,记者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秋乱。刘秋乱已在村委会工作29年,对该村的发展变化了然于心。他对记者说,该村发展出现起色,得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那时,我们黄湾村可是另一番景象,许多老人还记得当年的顺口溜:‘黄湾的亲戚不能串,街脏道窄有粪蛋;黄湾的电影不能看,不是下雨就停电……’”刘秋乱回忆道,党支部下狠心要带领群众拔掉穷根,于是定下发展规划:“先修路,再建厂。”
“可是,蓝图好是好,落地却不容易。”刘秋乱说,修路得筹钱,可当时大多数家庭并不富裕;建厂子,更不知道啥时候能落地。所以,对村里的规划,不少村民在等待观望。
“群众有顾虑,那就民兵带头干。”1996年,村“两委”换上一批年轻人,时任村民兵连连长的刘秋乱进入村“两委”班子。经过充分讨论,村“两委”决定以建强民兵连为抓手,推动蓝图落地。
“刚开始,民兵带头干了不少脏活累活,比如义务打扫街道卫生、进行夜间治安巡逻等。后来修路筹款时,民兵又积极响应,给了村‘两委’很大支持。”刘秋乱说,当时是民兵连副连长张新强第一个站出来捐款,随后其他民兵跟上,最后共筹到8.6万元。由于大家伙都知道村里缺资金,修路时,退役军人、民兵又一起出义务工,为村里省下不少钱。
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和调节环境参数,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输送营养物质……雄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端果蔬示范园内,科技与农业相得益彰。女民兵刘静一边育苗,一边和记者讲起该村发展集体产业的故事。
“之前,塑料加工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新区成立后,村里产业布局大调整,关停并转80多家塑料制品企业,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现在的发展思路,那就是放弃‘白色’,追求‘绿色’。”
刘静的讲述,让刘秋乱听后颇为感怀。“以前我们只想着‘富’,没能处理好‘富’和‘美’的关系,在发展上走了不少弯路。可是,无论如何,一路走来,民兵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1996年,修完路后,黄湾村要引进产业。可是,这一次不仅缺资金,还缺信心。刘秋乱说:“不少村民担心项目前景,不愿参与。”最终,还是民兵站了出来。民兵张新光、胡海清等人出资30万元,并明确表态:“赚了钱归集体,赔了钱个人负担。”这一下子激起了大家伙的干劲、拼劲,很多人加入进来。
人心齐,泰山移。该村第一个塑料厂建成当年就实现创收。后来,黄湾村建成工业园区,吸引200多家企业入驻,塑料业收入一度占到村集体收入75%以上。
“转型发展如同金蝉蜕壳,必然要经历阵痛。”张毅说,他虽然没有经历该村塑料加工产业发展起步阶段,但他知道有不少关停的塑料加工企业,是该村老民兵骨干带着群众一起创办的。
时代在发展,黄湾在转型。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该村加快调整产业步伐,相继注册和建成工程类、商务服务类、出游类、农业类等8家村集体企业和1个农业合作社,为蹚开“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打下基础。
“认领一块地,把四季种进生活。”黄湾巾帼共享农场是一个供城市居民体验农事活动的新型农场,由黄湾村女子民兵连集体打造、全权经营。夏日里,在女子民兵连连长胡晓云的精心组织下,50多名女民兵除草、采摘果蔬、挑拣运输,把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们村的特色民宿、老兵小院、田园综合体归村集体所有,由民兵骨干负责运营,村民只需拿出闲置的院子、土地就可入股分红。”胡晓云说,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不但解决了散户发展不易形成规模的问题,还能增加就业岗位,让村民获得更多产业红利。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尽管身处基层,黄湾村的干部群众心里也始终装着“千年大计”。转型发展中,他们要“宜业”,也要“宜居”。
雄山公园是黄湾村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登上雄山,记者放眼望去,“千年秀林”郁郁葱葱,繁华新区掩映其间。谈起建园往事,在公园管理处上班的民兵田瑞清感慨不已:“过去,谁能想到平地‘造’出一座山来?”
是的,雄山是黄湾村人靠双手“造”出来的。前几年,为提升改造人居环境,黄湾村决定在原大雄山遗址西南侧恢复雄山风貌,建一座以“雄山”命名的公园。2019年,雄山公园建设项目破土动工,党员、民兵带领村民种树栽花、搬石运土,就像燕子衔泥垒窝一样,一点点把雄山堆了起来。
华灯初上,黄湾村的广场热闹起来。
“向右看齐!”一声清脆的口令响起,上百人的动作整齐划一。每周一、三、五晚上,该村女民兵会到广场组织训练。队列动作、匕首操……一招一式,她们练得认真投入。
“一个村能建好一支民兵队伍,就很不容易了。为啥还要建女子民兵连?”记者问道。刘秋乱说:“民兵亦兵亦民,组织形态、管理模式一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除了田园管护、产业运营,女民兵在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和双拥工作上也具有明显优势……”
“民兵是突击队,是生力军。这在我们黄湾村体现得非常明显,那就是‘建设家乡,我们当先锋;转型发展,我们站排头’。”在村委会办公楼,张毅带记者参观了该村获得的奖状奖牌: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村民自治模范村”“雄安新区美丽乡村”,村党支部被表彰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民兵连被省军区表彰为“先进基层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