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军分区组织党员走进《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现地见学——
追寻真理之光 感悟信仰味道
■王志辉 韩仁杰
7月上旬,山东省东营军分区组织党员走进广饶县《共产党宣言》陈列馆,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引导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坐落于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这里保存着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一本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全景图。任志恒 摄
远远望去,陈列馆红色的墙体,在阳光的映照下,庄严而肃穆,整体建筑宛如一本打开的书籍。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一行人开启了一段探寻真理的红色之旅。白天鹅咖啡馆中,马克思、恩格斯伏案创作《共产党宣言》的身影跃然眼前。1847年11月,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白天鹅咖啡馆内,完成了影响整个世界的《共产党宣言》。
一本书,为何有这么大的力量?东营区人武部政工科科长马宏伟感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犹如黑暗中的灯塔,为人类世界指明了方向。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哲学智慧,至今仍是我们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根本指南。”
移步至“《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展区,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展现了《共产党宣言》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探寻救国救民道路思想指南的历程。党员们认真聆听,并在展板前讨论交流。
展厅一角,一尊“真理的味道”雕塑栩栩如生——一位青年在书桌前垂首伏案、手执毛笔,桌上摆着墨汁与粽子,生动还原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场景。“当年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追求真理,如今我们更应坚定信心,奋进强军征程,交出合格答卷。”该军分区机关某处参谋庞龙有感而发。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来到“镇馆之宝”展柜。展柜中,有一本明显火烧痕迹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1926年,在济南女子职业学院任教的共产党员刘雨辉,借回家探亲之机,将这本书带回刘集村。此后,它历经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抗战时期日寇“扫荡”,先后从中共刘集支部第一任书记刘良才、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手中,传到共产党员刘世厚手中。刘世厚不顾个人安危,将这本书保存下来,并于1975年捐献给国家。
在“星火燎原”展区,一场现地“微党课”正在进行。刘世厚的孙子、69岁的老党员刘洪业讲述刘集村的红色历史:“村民们都相信跟着共产党走,就会有饭吃、有地种、有衣穿。正是在真理的感召下,当年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刘集村有100余人参军,其中27名壮烈牺牲。”
“寻根溯源悟真理,聚力攻坚担使命。”在讨论交流环节,该军分区党员结合使命任务,畅谈感悟体会:“《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党一路走来的思想灯塔,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要深入学习、深刻领悟,让真理的力量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我们要积极向群众宣传国防知识,凝聚起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强大合力”……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参观结束,在陈列馆一楼大厅,东营军分区领导带领全体党员整齐列队,面向鲜红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铮铮誓言在馆内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