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动员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贵州省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办公室近百次执行火箭残骸落区防护任务,累计动用车辆10万余台次、疏散群众4200余万人次,无一闪失,原因何在——

把每次防护疏散都当成实战


■本报特约通讯员 周远茂

2017年12月26日凌晨,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遥感三十二号03组卫星送上太空,火箭残骸坠落在贵州省南部某乡村,当地无人员受到伤害、无重大财产损失。

“这是落区防护战线干部职工20多天努力的结果。”贵州省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办公室主任、一级火箭落区指挥部指挥长管群介绍说,这已经是该办第96次执行火箭落区防护任务了,每次的结果都是“双无”。

任务拓展,搭建练兵备战的新平台

贵州,是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级火箭残骸的主落区。

上世纪80年代,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卫星发射逐年增多,落区任务日趋繁重。1987年5月,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命令,该办会同军地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指挥部,承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级火箭残骸、助推器残骸和磁记录仪落区安全防护工作。为进一步统筹落区防护工作,1993年,该办设立贵州省一级火箭落区指挥部,1994年设立指挥部调度所,专职负责落区防护日常工作。

落区防护包含全省29个县(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涉及500余万居住人口。每次任务都要波及几十个乡镇、上百个村落,涉及交通、通信、电力等多个重要经济目标,而卫星发射往往在深夜,加之落区山多林密,一旦遇到不良天气、能见度差,很难及时发现和掌握火箭残骸坠落情况,导致动员疏散任务艰巨、撤离防护难度很大。

“任务在拓展,职责无变化。”面对巨大的挑战,该办党组引导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落区防护工作与人民防空工作使命相同、责任相近、要求相似,开展落区防护就是战时防空的预演!

按照战时防空标准,减少直接损伤,防止次生灾害,尽最大努力保护落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该办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从无到有,创出防护疏散管用模式

受命之初,除了一纸命令,该办没有专业人员、专项经费、专项物资器材,更没有任何现成、可借鉴的经验做法,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世上本无路,走多了便成了路。该办从群众最关心的“疏散后去哪里防护”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构建落区防护体系。宜借势则借势,结合贵州喀斯特地貌特点,利用遍布全省的天然溶洞,采取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的方式,鼓励群众开挖“坑道式防护掩体”;宜投资则投资,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建设进出通畅、较大面积的中心疏散广场;宜两用则两用,通过美化进出口坡道、引入彩色照明,将部分天然溶洞开发为旅游景点,平时吸引游客参观,防护疏散时保护群众安全。

有了防护之所,就要解决“如何组织疏散”的问题。该办协调军地双方,先后出台《贵州省火箭残骸落区工作规范》《贵州省火箭残骸落区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落区各级人民政府、军事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保障重点、配合方法进行明确规范。该办边开展工作,边总结经验,联合部队制定下发《贵州落区工作手册》,使各级人员一看就能明白,拿过来就用得上。他们还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协作意识。

谁来组织疏散呢?该办协调建立市州包县区、县区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组、组包人(村民)的“五级联动”机制。该办副主任、落区指挥部副指挥长肖进介绍说,人民防空是一项社会工程、系统工程,落区防护工作也是如此,建立上下贯通、纵向到底的工作链条十分必要。

既要明确责任,又要激发干劲。该办将落区工作分解为“领导责任、防护工作、善后工作、经费保障、调查研究、装备器材、培训训练”等多项绩效目标,协调列入市州、县乡各级年度目标考核,按照考核成绩奖优罚劣,并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大力宣扬,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30多年来,贵州落区没有发生责任事故和重大财产损失,说明落区防护‘贵州模式’是成功的。”2017年10月,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政委王经中实地调研时,给予该省落区防护工作充分肯定。

牺牲奉献,赢得党政军民齐心协力

由于落区面积大、涉及单位和人员多,时间一长,一些人员难免产生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但落区防护工作人员始终按照“一分可能、十分准备”的要求严防死守,坚持预警报知、紧急疏散、应急救援等既定步骤一步不落,该疏散转移的单位和人员一个不漏,杜绝一切可能伤及群众的安全隐患。

为让落区防护知识深入群众心里,他们不避寒暑、翻山越岭,走进落区乡镇的街道、村组和群众家里,张贴标语,发放手册;利用乡镇赶集、村民聚会等时机,见缝插针地开展宣传,务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做好群众财产损失赔偿工作,他们依据规定,最大限度考虑群众利益,努力做到一次性清算、一次性补足,确保群众、当地政府和部队“三满意”。在长期的防护实践中,一批先进典型脱颖而出:

——该办落区防护处处长兼调度所所长解彬,执行防护任务70多次,拟制计划上百份、组织宣传上千次、疏散群众上万人、组织回收和协商赔偿工作不计其数,被同志们称为落区防护工作的“活字典”,被国家有关部门表彰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黔东南州镇远县大地乡原政法委书记周承锦,1988年开始参加落区防护工作,先后疏散群众100余万人次,用坏了3台摩托车,跑坏20余条车胎;为劝离群众离开危险区域,经常被不理解的群众赶出家门、逐出院子;为了观察残骸落点经常被大雨浇成“落汤鸡”,在冰天雪地里冻成“冰棍”。

——余庆县白泥镇火箭残骸搜索组长杨兴友,在该镇地形最复杂、地势最险峻的山顶,观察火箭残骸落点位置20多次。为了找到最佳观察点,他摸夜路、下山涧、趟淤泥、爬悬崖,抓着树枝荆棘,扯着藤蔓杂草,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

落区干部职工的牺牲和奉献,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配合:主动了解火箭残骸落点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提前安排好自家生产生活,做好撤离准备,搞好应急预防。在山高坡陡的地方,村民们请缨参加观察工作;无偿贡献自家的挑棍、绳索、车辆等生产工具,甚至帮助搬运火箭残骸……在多彩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上演了一幕幕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落区防护任务的生动画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