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余秋里同志长征时左臂两次中弹,他以断臂之躯翻雪山过草地,6个多月后才做截肢手术,从此断了左臂。某次,余秋里以70岁高龄上台作报告,服务员欲上前搀扶,将军以手推之曰:“去!”一挥空袖管,大步登台。开座谈会,服务员见将军取烟,急上前点火,将军又以手推之曰:“去!”自取火柴盒,以两腿夹之,一只手擦燃点烟。
细微处见精神,细微处也见作风。两个“去”,生动反映了余秋里将军身上体现出的共产党人的风骨本色和朴素作风。据余秋里将军的秘书回忆,老将军经常将他准备的报告只念个结尾或开头,甚至弃之不用,主要内容都是自己动手,滔滔不绝数小时而不倦。正如采访过老将军的部队作家陈道阔总结的,“勤奋使他没有依赖心理,自信使他耻于为他人代言”。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批驳官僚作风,“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而在当下,官僚主义作风却以新的表现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去,给我写个报告”“去,给我办件小事”“去,给我……”同样是“去”,一个是亲力亲为,另一个却是官气十足。在当事人眼里,下属为上级干这些“小事”是理所应当,因而泰然处之,全然忘记了为将表率的样子。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小事不慎,面对大是大非就容易把不住门、守不住底线。今天或许只是让人点一支烟,明天就可能让人打一回伞,再往后,就容易陷入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危险境地。要知道,大多数腐败现象就是从不注意小事逐步发展而成的,细究公布于世的违法违纪案件,都是生动现实的教材,殷殷可鉴。
作风建设无小事。小事小节是反映作风的一面镜子,领导干部作风正不正,基层官兵心中有杆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领导干部在工作细节和日常琐事上不以为然,满不在乎,动辄就是“去,给我……”,下面有些同志也会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甚至于为了“向上看齐”而主动迎合。以至于开展工作不是看基层官兵满意不满意,而是把目光盯在领导高兴不高兴、留没留下好印象上。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单位清风正气下降而歪风邪气滋长。
习主席深刻指出,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领导干部不妨多学一学余秋里同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少一些“去,给我……”,多一些“我自己来”。既要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也要在小事小节上立身为旗,用点滴养成体现公仆本色,靠日常举止展现良好形象。